·天险石梁的传闻·
天台山,峰高崖陡,怪石林立,由于山石峻峭,奇岩倒悬的特殊地貌, 形成了水流湍急,飞腾奔泻的壮观景象,天台山瀑布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有三处,即明代旅游家陈仁锡誉为字内第一的“桐柏瀑布”(今为水库),雄浑奔腾的石梁瀑布和惊风走雷的紫凝瀑布。如今,尤以号称“天险”的石梁瀑布最为壮观。
天台八景之一的“石梁瀑布”在中方广寺东侧。所谓“石梁”,系指山腰间一块横空架在溪上的天然巨石,其形状宛如屋梁,故名“石梁”。石梁长二丈,最狭处不过半尺,最宽处也不过尺余,由于上狭下宽,背似龟,身似龙,故又有“龟背龙身”之称。由于石梁衔接两山,凌空横亘,其上有双涧合流,一股是来自东面的金溪,一股是来自西面的大兴坑溪,两股溪水汇集到此,穿过石梁奔泻而出,形成了高达 30 余米的飞瀑,此景又名“二龙争壑”。明代徐霞客曾两次来此探胜,他在游记中写道:“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惊,梁尽,即为大石所隔⋯⋯。”游人到此无不望而却步,但这里的乡民们行走其上,却如履平地。“石梁飞瀑”旁的摩崖上,有不少石刻题字。石梁腹部有郡守刘璈题的“前度又来”,取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梁的下方有清代曹抡选的篆书“万山关键”;石梁右侧有郡守陈璚题的“神龙掉尾”、左侧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第一奇观”, 以及康有为书的“石梁飞瀑”等刻石。
全国各地名山飞瀑自然不少,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香炉峰瀑布,还是“珠帘掩翠楼”的雁荡山中折瀑,或以雄浑著称,或以秀丽闻名。而石梁飞瀑却以奇制胜,一奇于石梁横空突兀,二奇于水流穿梁飞挂,素练千里,石梁与飞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在“一石横空不渡人”的石梁一端,有一座罕见的小铜殿十分引人注目。铜殿高约 1.3 米、宽 0.6 米,内铸 500 尊罗汉,阑楹间的题词长达 52 字,左
右两壁也分别铸有题词。试想,在一座高仅 4 尺的铜殿内,雕塑 500 尊眉发毕备的罗汉小像,再加上众多的题词,其微雕工艺之精湛,不是奇妙绝伦吗。
据佛家传说,500 罗汉是常随释迎听法传道的 500 名弟子。他们是怎样到石梁来的呢?原来这是后唐时期,永嘉有个号称“全亿长史”的人做的俑。据《感应略记》记载:“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罗汉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锣钦幢盖,引导入于殿,香风送幢幢之势,前靡而入,入门即止。其方广寺焚呗方作,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吴越国工钱氏(俶) 频年施供养,造五百铜罗汉。”
钱俶造的 500 尊铜罗汉,当时安置于石梁桥边的中方广寺,称“五百应
真”。由于 500 罗汉“神灵”的传说日久远扬,也使天台山的名气闻名天下。以致后来形成这样一种风俗,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刻,历代帝王都要遣使来天台山祭请,祈求罗汉的荫护。如宋仁宗曾于景佑四年,派遣使者来天台供施“五百应真”,为了表示帝王的尊重之意,除了祭祀丰厚的礼品,还亲赐御衣一袭,以象征帝王亲临供奉。
在有关“五百应真”的种种传说中,也有人将“五百应真”说成是战国时齐国田氏的后代,田横 500 壮士的化身。宋、明以来,那些为躲避外族入
侵,来天台隐居的文人,往往从“五百应真”联想到田横的 500 壮士,如清代无名氏的《题五百应真》一诗中说道:“田横五百真名士,抛骨飞流不帝秦!”表现了不屈的斗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昙华亭位于石梁的右侧,登亭眺望,飞瀑景观尽收眼底。昙华亭不仅是观瀑的最佳之处,关于它的来历还有种种趣闻。据传宋朝奸佞贾似道生前曾来天台山一游,昙华亭为贾似道俸资修建,该亭竣工时,供奉 500 圣僧的茶瓯中出现异花,于是就在亭内立贾似道偶像祀之。但据宋憎法照在《昙华亭记》中记载,昙华亭原已有之,而茶瓯中现出“异花”之事的传闻亦非贾氏供佛时始有,贾似道不过加以扩建而已,只因为贾当时官至丞相,权倾朝野, 所以才有这一欺世盗名之事。清康熙年间,台州知府张联元查阅了有关史料, 得知真情,认为这是“玷辱名山,无可洗涤”,遂将贾似道的像打破。此后, 有人提出改把南宋状元王十朋,但并未取得众人的认可。清道光年间,该亭因年久倾圮重新修建,时逢天大旱,曾改名为“雨来亭”。 1982 年在旧址重建时,仍恢复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