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乡话酒俗
绍兴黄酒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酿造历史。
据史籍记载,绍兴酒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越国都城会稽己有人酿酒,而且相当盛行。《吕氏春秋》里,曾记载有“酒醪劳师”的故事。当年越王勾践出师伐吴,越中父老抬着自己酿造的老酒献给勾践,越王令将士将酒倒入河中,与军民共饮,兵民士气大振,终于大破吴军。至今,绍兴人还把这条小河叫做“投醪河”。南北朝时,用银瓶存放的绍兴酒已被列为贡酒,到了唐、宋两代,绍兴酒越酿越好,被载入论酒专著《酒经》,从此成为大量进贡朝庭的贡长期以来,绍兴酒不仅蜚声中外,久负盛名,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绍兴人的生活交际中,酒是不可缺少的。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形成了绍兴特有的酒文化现象。
绍兴人生活离不开酒,不管是一年中的四时八节、人生礼仪中的婚丧喜庆,还是亲朋聚会、往来应酬,都离不开以酒做市面。按饮酒的名目而论, 多达三、四十种。孩子出生三天宴客要吃“三朝酒”、满一个月吃“满月酒”
(或叫“剃头酒”)、周岁生日要吃“周岁酒”;给寿星祝寿妻吃“寿酒”; 定亲要吃“定婚酒”;婚事“喜酒”(男家办的叫“筵席酒”、女家办的叫“出阁酒”、新婚夫妇首次回女家,要吃“回门酒”);人死悼亡吃“开奠酒”、入葬吃“安葬酒”;造新房要吃“上梁酒”、新屋落成吃“进屋酒”。各种“年节酒”也名目繁多,如:清明“春酒”、端午“烧酒”、中秋“赏月酒”、除夕“团圆酒”、正月十五“元宵酒”等。至于农耕,商肆活动和往来应酬酒,更是五花八门,有“插秧酒”、“丰收酒”、“利市酒”、“开张酒”、“分红酒”、“行会酒”、“接风酒”、“饯行酒”、“洗尘酒”, 以及平时互相邀请的“吃耍酒”等等。因此,有的人家,一年要吃几百斤酒, 不足为奇。有时,亲朋好友在街头相遇,寒暄几句之后,也常常说:“伢去雅雅来!”所谓“雅”,就是享口福的意思,如同北京人说:“咱去喝一杯!” 绍兴有句俗语:“老酒糯米做,福人饮福水。”这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喝上一盅半盏,倒是不会喝酒的人,被看作“出于情理之外”了。
在众多的饮酒习俗中,酿制“女儿酒”是绍兴特有的旧俗。过去绍兴城乡有一种习俗,谁家生了女孩,做父母的就要酿造几坛酒,用泥封口,埋入地下。待女儿长大出嫁时,将酒取出作陪嫁。人们称之为“女儿酒”。“女儿酒”起源于何时无从查考,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有晋人稽含所著的《南乡草木状·草曲》一书:“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肢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梁绍王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浙江绍兴习俗, 生女即酿酒,埋藏起来,女儿出嫁时取出请客,“名为女儿酒”。可见“女儿酒”的习俗相沿已久。
酿制“女儿酒”的原料与加饭酒一样,用精白糯米,优良酒曲和得天独厚的鉴湖水。但装置的酒坛却大有讲究,属专门特制。制作时先在土坯上雕塑花卉、人物图案,烧制出窑后,彩绘以各种山水亭树,还有八仙过海、天女散花、龙凤呈祥等形象,象征吉祥如意。画面上方,还书有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等彩头题词。因为酒坛上雕镂了精美花纹,于是人们就称其为“花雕”。如果谁家生了女孩,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往往就说:“恭喜花雕进门!”花雕坛有装酒 100 斤、80 斤、50 斤之别,一般少则两坛,多至数十坛。不管坛数多少,必须成双数。“女儿酒”是姑娘出嫁时的一份嫁妆, 一般不作喜庆时饮用,而是作为新娘不饮夫家酒的象征,长期贮藏。随着岁
月久远,夫妻恩爱和睦,才启封饮用;或将“女儿酒”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至爱亲朋。有的“女儿酒”贮藏长达数十年之久,甚至还有隔代相传的。 “女儿酒”经过几十年的贮藏,开坛启封时,香气扑鼻,满室芬芳。由于蒸发浓缩,酒往往只剩下半坛或小半坛了。这时,酒的色泽浑厚、味淡,饮用时要掺进些新酒,便顿显芬芳异常,味美甘醇。“女儿酒”后劲猛烈,切戒贪杯。但经长年存放,酒精蒸发后度数减低,即使饮醉了,也不象新酒容易伤人。所以,随园老人袁枚称其文雅耐味,“犹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如今,女儿出生酿酒之俗已逐渐消失,但“花雕坛”作为一种传统的工
艺品却得到珍视和发展。现在市场上闻名中外的“绍兴花雕”,即为特种加饭酒的雅称。如今,花雕的图案不再由土坯雕塑烧制,而是采用堆塑彩绘的装璜工艺,图案栩栩如生、色泽更加鲜艳,古色古香,剔透玲珑。“绍兴花雕”既为名酒,又是精致的工艺品,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