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甬城掠影

河姆渡遗址撷趣

1973 年夏,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社员在建造翻水站的土地上,发现了一处珍贵的古文化遗址,这就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达 40000 平方米,叠

压着 4 个文化层,最下层经碳 14 测定,距今约 7000 年左右。经 1973 年和

1977 年两次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石器、木器、玉器等各种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的籼稻等遗物,千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 7000 余件,如此丰富而珍贵的出土文物,重现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生活场景。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向人们展示了河姆渡原始人类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的原始形态是从采集植物的古俗发展而来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大量人工栽培粳、籼稻以及骨耜、骨锥、骨镰等农具的发现,说明当时的原始先民们已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尤其是籼稻的发现,填补了国内新石器时期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从而宣告,早在 7000 年前,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籼稻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底层发掘到大量的骨耜、骨锥、骨镰,其中骨耜就有七十多件。耜,是挖泥掘土的工具,是农耕生产中用来排水、挖渠、作塍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制作精致,令人惊叹。在骨耜两侧正中可以看到一道浅槽,浅槽下面呈弧形,这是安装木柄的部位。木柄下端劈为两半,夹住耜冠的浅槽,然后在浅槽两侧的孔眼内及札冠上部刻槽内系绳索拴绑,以使之牢固。使用时,手持扶柄,脚踏横木,推耜入土,下压启土,使土地得以翻耕,利于播种。从河姆渡耜耕种植水稻及稻谷堆积遗迹来看,当时的耕作技术已比较进步,种植水稻的数量和产量也相当可观, 远非初级农业阶段所能比拟。这说明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农时季节,使原始农业逐步进入熟荒耕作的阶段。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告诉人们,原始先民的经济生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农业,他们已开始饲养家畜,并辅以采集、渔猎、具有综合经济的民俗特点。在遗址出土的五十多种动物遗骨中,有不少是人工饲养的猪、羊、牛、狗等遗骨,特别是陶塑猪和猪纹陶钵的出上,证实了河姆渡是我国最早饲养家猪等原始牲畜的地区之一。遗址中出土的 6 支木浆

和 1 个陶舟模型告诉人们,当时河姆渡先民已经具备了水上航行意识和从事采集、渔猎、捕捞活动的能力。各类陶器和纺织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原始人类的饮食衣着和储藏条件,这些对于定居生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遗址下层,还发掘到上千件利用石、骨器加工而成的干栏式建筑构件, 尤其是采用榫卯结构和企口板等工艺的构件,可以称得上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河姆渡先民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原始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看,当时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艺术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它已成为日常民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原始艺术家们利用绘画、雕刻、堆塑等艺术形式,在玉器、骨器、陶器、石器、木器上留下了许多下朽的艺术杰作。

首先,人们可以看到一批雕工精美的象牙雕刻品,有的磨成蝴蝶形状, 称为“蝶形器”,象一只平展双翼振翅欲飞的蝴蝶。有的挖成小盅,外表刻有蚕形的花纹。尤其是那件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正面雕刻的一组花纹中心

呈同心圆状,外围周边刻着扑扑升腾的火焰,两边对称地刻着一对长嘴勾喙、引亢啼鸣的比翼鸟,好象迎着太阳翩翩起舞。还有一件象牙圆雕匕首,一端为鸟首,张着圆目,炯炯有神,另一端为展开的鸟尾,中间则刻饰鸟的羽翅。在匕首上有一个为绳勒痕迹的洞眼,也许是河姆渡人常常佩挂的饰物吧。

在河姆渡众多出土的陶器上,人们还可观赏精美的原始绘画艺术。尽管当时没有纸张,画笔,然而,河姆渡的原始艺术家们巧妙地用骨锥、稻杆作画笔,陶器表画当纸张,画出了一幅幅原始农村风物的动人画卷:有反映农业丰收的写实画,如大量稻谷纹和其他植物图案;有反映原始渔猎生活,水阔鱼跃的鱼藻纹图案;也有反映原始畜牧业,正在觅食的猪和水稻相伴的猪纹;还有反映原始纺织的众多编织花纹、蚕形纹。总之,这些画在陶器上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据统计各种纹饰有 60 种之多,主要由弦纹、贝齿纹、斜线纹和谷粒纹等母题变异而成。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河姆渡的原始绘画艺术创作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还能看到骨哨、陶坝、木筒等原始乐器,而骨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吹奏乐器。这些数量可观的骨哨,大都用禽类动物的中段骨加工制成。一种为单支,通常凸弧面钻有一至三个圆孔,形状与笛、萧乐器接近。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支长 10 厘米,横开 6 个音孔的骨哨,说

明 4 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具人类早期的音乐文化。另一种是双管,中间套有小骨,形如拉管状。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骨哨至今还能吹出悦耳动听的高低音调来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