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与国清寺·

天台山位于浙江东部,自古就是名闻海内的游览胜地。主峰华顶。在天台县城东北,海拔 1138 米。天台山的山名,最早见于《内经·山记》。南朝齐《陶弘景真诰》说:“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上应台宿,故名天台。”自古以来,天台山不仅以山水奇秀著称于世,还以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而名闻四海。

天台宗创立至今已有 140O 多年历史。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不少名僧仰慕夭台山水胜境,纷纷来此隐居修行。陈宣帝太建七年,高僧智颁率徒来到天台山,在幽溪、灵随等处建立道场,宣讲佛法。他先后在天台居住了 22 年,

建道场 12 所,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最早一个宗派——天台宗。

·天台宗与国清寺· - 图1是一位政治活动能力很强的宗教领袖。他教育僧徒要忠于朝廷,并经常为“国运”祈祷,因而深受封建王朝的器重,以至很多大臣都成了他的信徒。太建九年,陈宣帝下令,将始丰县(今天台县)的赋税拨给他作养徒费用,当时僧徒聚增。至德三年,他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论》和

《法华经》时,陈后主还亲自到寺听经,并和大臣“起拜殷勤”。隋灭陈后, 隋文帝也曾下诏,向他问候,并要他“以同朕心”。接着,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场帝)迎他为师,赐号“智者”,故有“智者大师”之称。开皇十七年,智者大师应晋王杨广的诏请,离山北行,行至新昌大佛寺,突发急病, “端坐入灭”,终年 60 岁。他的骨灰被弟子们运回天台佛陇山,建塔院安放。智者大师生前有个愿望,他想在风景秀丽的天台山再造一座寺院,不幸因病早逝,夙愿未实现。他在《临终遗晋王书》中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 杨广得知后,便于第二年派遣司马王弘,按智者大师生前亲自绘制的图样, 在天台五峰山麓,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取名“天台寺”。后来杨广即位,应僧众请求,以“寺若成,国即清”之意,赐名“国清寺”。从此天台国清寺便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总道场。

智者大师一生讲经,留下不少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他讲述,经弟子灌顶笔录整理而成,号称天台宗三大部的《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各十卷。在这些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龙树、慧思的思想,对传统的佛教经典和当时流行的各派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批判,进一步弘扬了天台宗的教义。

唐、宋年间,天台宗不仅盛行国内,还东传日本、朝鲜,名僧辈出,影响极大。唐天宝十二年十月,天台宗二祖灌顶的弟子鉴真和尚,自扬州出发东渡日本,轰动了日本朝野。鉴真抵达后,在东大寺设坛受戒。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后和孝谦天皇,都登坛受戒,并尊称鉴真为“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佛经,以及佛像、药物、工艺品、书画等等,并把天台宗重要经籍,如《天台观止》、《法门玄义文句》、《四教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妙门》等介绍给日本。由于天台宗教义说理透彻, 切实易行,善男信女们乐于接受,很快在日本广泛流传开来。随后,日本天皇又派高憎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拜天台宗七祖道遂、行满为师,进一步研习天台宗教义。学成回国时,带去《天台法华章疏》128 部,345 卷,并在日本比睿山仿照国清寺,建造了延历寺,大兴天台教义,最澄即被尊为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师”,天台国清寺便被日本佛教天台宗尊为祖庭。

1982 年天台国清寺大雄宝殿之后的万松深处,新建了一座重檐挑角、宽敞明丽的碑亭,亭中屹立三座长方形的石碑。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

赞仰颂碑”,碑高 7.5 尺,宽 3.3 尺,连底座总高度达一丈,十分壮观。长

篇碑文和诗赞颂了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于公元 575 年入天台山,创建古刹,撰写经义,弘扬宗风的功绩。右边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左边的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同年 10 月,日本天台

宗建立祖师显彰碑访华团一行 146 人来国清寺参加落成典礼及报恩法会,盛况空前。近年来,欧美及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徒和游客,亦源源不断前往国清寺朝拜游览。

国清寺现存的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重建。建筑面积 19800 平方米,在这

座规模宏大的古寺院中,共有殿堂屋宇 600 多问。殿宇依山而建,前低后高, 檐牙高啄,蔚为壮观。全寺计有四殿: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 四楼:钟鼓楼、方丈楼、迎塔楼、藏经楼,六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静观堂、大彻堂、客堂,是我国现存寺院中规模较完整的一座。大雄宝殿是国清寺的中心,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释迎牟尼像,用青铜铸成,外贴真金, 重达 13 吨。分坐大殿两旁佛座上的十八罗汉,是元代时用楠木雕成,佛像神态传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匠师高超的艺术创造和智慧。在释迪牟尼像的背后, 是“慈航普渡”的大型壁塑,塑有观音菩萨和南海普陀山全景。

国清寺前有一座砖塔,建于 1300 多年前的隋代,名称隋塔。塔高 59.4 米,6 面 9 级,塔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古塔北侧,古木浓荫之下,有创建“大衍历”的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的古墓。塔下不远处, 原有万工池,元代正至年间所筑,后被山洪冲毁。今寺西的鱼乐国(又称放生池),是近代才开凿的。镌于池畔石碑上的“鱼乐国”三个大字,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据传是从万工池畔移至于此。寺后的锡杖泉,是陈代普明禅师的遗迹。据《天台山全志》记载:“普明,会稽朱姓。陈大建十四年来天台,居国清半岩,以取水为艰,以杖叩其石,曰:‘此岩出水,不亦快乎!’泉即涌出,日给千众。”这一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使游人感到兴味无穷。

国清寺内珍藏着丰富的宗教文物:如贝叶经、钦锡藏经、古钵、古碑刻, 以及大量摩崖题记。其中有来理学家朱熹“枕石”、“秀石”,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大中国清寺”等题记,笔法苍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寺院中还存有一棵古梅,相传为隋章安犬师(灌顶)亲手种植,距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仍枝干苍虬,生机勃勃,每当早春花开之时,疏枝横空,花香醉人, 使千年古刹,满寺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