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爱社戏

“锣鼓响,脚底痒。”绍兴乡村,人们对观看社戏有一种特殊的瘾头, 说来,这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

早在公元 1205 年,陆游就在《稽山行》中写有“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的诗句,记下了乡民观看社戏的盛况。鲁迅先生小时候,也酷爱看社戏, 他曾在《社戏》、《无常》、《女吊》等文章中多次介绍社戏,并一再称赞它“是很好的戏”。直到今天,在农闲和盛大的节日里,人们还会邀请剧团进村演出,相与为乐。

“社戏”的“社”,原指土地神。我国古代把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限,称为“五土”,“社”就是五土的总神。古代又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稷”是五谷的总神。古人以为“谷”赖“土”以长,“社”可代表社稷。人非上不立,非谷不食,社稷就被看作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古代要筑社稷坛来祭社稷神。民间以祭社活动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居民的社会组织。这组织也叫“社”,进而又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过去每个村庄都有社庙,按规定春秋两季要举行祭社仪式。春祭叫“春社”, 秋祭叫“秋社”。春社祈求五谷丰登;秋社庆贺一年丰收。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就是社戏的来源。进而人们又把社戏作为消灾祈福的一种形式, 村里倘有发生疫病、暴死和水火、兵燹等灾祸,就以演戏来祈求阖村平安。逢有喜庆寿宴,也演戏志庆。所以,社戏也便由娱神、娱鬼兼及娱人了。

每逢演戏的日子,村里盛况空前。青年妇女和孩子们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按当地习俗,每当村里演社戏,要写信或派人把六亲九眷都请来看戏。村里家家户户杀鸡宰鹅款待亲友,欢乐愉快的气氛和乡民们好客的亲呢之情,令人陶醉。

社戏所演的大都是绍兴的地方剧种,有绍剧大班、的笃班、秧歌班、新昌高腔、绍兴越剧等。绍剧大班表演粗犷、音调激越,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特别适合在野外广场上演唱。过去,虽然戏台狭小,道具简陋,却照样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民看得有滋有味。戏台也就成了人们向往和聚集的地方。

由于演出目的不同,社戏大体分力平戏,大戏和目连戏三种。平戏主要是为祭神或供奉神位而演的戏,剧目为短小的折子戏,演出时,先是大锣大鼓“闹头场”,时间较长,主要是让演员有充裕的时间化妆,也是向观众发出信号,示意社戏已经“开台”。接着是“闹二场”,一般用小锣、鼓板、管弦之类,用唢呐吹奏曲牌,时间较短,这是给演员出场作准备,并安定观众情绪的。演戏开始,先演“五场头”:《庆寿》、《跳加官》、《跳魁星》、

《小赐福》和《掘藏》等讨彩戏,以预祝、恭禧“福、禄、寿、财”之意。接下去演热闹的武打折子戏,如《后硃砂》、《长坂坡》之类。这些节目一上场,前场演员赶进赶出,紧做紧翻;后场乐场紧锣密鼓,猛打猛敲,气氛极为热烈,俗称“突头戏”。演社戏没有“突头”,会大扫观众兴致的。

演目连戏,是为了祈神求鬼,保佑村民平安。在旧社会,夏季流行伤寒、霍乱,无法控制。有的全家、有的一村一乡,成百上千的人死于时疫。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误以为是鬼怪作祟,就叫戏班来演“目连戏”,进行祭鬼、驱鬼的迷信活动。目连戏演的是目连依仗佛力去地府救母的故事,都是连台本戏,共有 120 多折,每晚演的时间很长,如从《起殇》起到《黄巢》止,不到天亮不会停锣。从太阳下山演至次日太阳出山,绍兴人叫“两头红”,

以表示驱瘟神,消灾荒的吉祥之意。

大戏演的是整本戏,常演的剧目有《庄子劈棺》、《倭袍》、《双金锭》等。整本大戏中间,还要穿插一些《男吊》、《女吊》、《跳无常》等鬼戏, 这也许是为了拔邪求安的需要。大戏穿插鬼魂戏的方法颇具匠心。当正剧演到“好人”亡故时,就插入《施食》。剧情中有因婆媳不和,姑嫂相争、丈夫嫖赌,或因婢女不堪虐待、妓女不堪屈辱等,被迫上吊时,便有人将悬梁女子救下,使之死而复生。后来,坏人恶贯满盈,就演《无常》,即由无常去捉拿归案,最后以《烧大牌》结束。这些戏都带有浓厚的因果报应迷信色彩。

过去看目连戏的观众,为了避讳鬼魂,就在身上佩戴桃叶、桃枝以示避邪。其实观众情绪并不紧张,因为目连戏中要穿插许多滑稽可笑的生活小戏, 如《王姥姥数鸡》、《泥水作打墙》、《张蛮打爹》等,时时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过去村里往往备有目连戏本,有的还将戏目刻在匾上,钉在庙里。演出时,专门有人在台下监督,不许少演一折或前后相反。太平戏和大戏也不例外,常有几个老人在台下时着本子监听。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记载此情:“一老者坐台下时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等演完最后一折,台下观众纷纷扔掉身上佩戴的桃叶、桃枝,打着呵欠,心满意足地回家休息。一场热闹非凡的社戏便就此结束。

绍兴社戏的舞台多种多样。庙里的舞台多半为砖木结构,斗拱环持,彩绘浓饰,古意盎然。如舜王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座重檐挑角的古戏台,长 5 米,宽 4.7 米、高达 12 米。戏台台面深广,尽用木板铺成;四根台柱,挺立四角,中间不用一根横梁,却将上檐和盘托起,舞台三面的眉梁和两厢侧屋的门窗上,雕刻着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中的人物故事,构图精巧,栩栩如生。在这种戏台上演戏,鼓乐声声无烦嚣之感,还别有一种古朴典雅的情趣。而在四面环河的村庄里,戏台大多造在土地庙前的小河里,一半搭在岸上,另一半搭在水面上,宛如“水上戏台”,俗称“水台”。观众可以站在岸上看,也可以坐在船上看:还有一种临时搭在陆地上的叫“草台”,上蒙一张大白布,用以遮阳挡雨,另用数张竹蔑把后台围起来,供演员化妆、更衣和休息之用,只留前台让观众看戏。时至今日,乡村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演戏已由外场逐渐进入了乡村剧

院,但乡民们喜欢看戏的习俗却依然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