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渔民“抛新娘”
乌龙山下,新安江畔的梅城,是一个山色青翠,江水清碧的秀丽古城, 在水波粼粼的江面上,住着向有“水上人家”之称的九姓渔民。这九姓渔民的婚嫁习俗,可谓天下一奇。
九姓渔民,指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九家人。据说,元末明初,他们的祖先原都是陈友谅的部属将士。他们战败后,被明太祖朱元璋贬为“渔户贱民”,限定他们以船为家,不得在岸上陆地落户,更不得与岸上人通婚。甚至到岸上买东西,也必须赤脚,不准穿鞋。如果穿鞋上岸, 被人告发,官府抓住了,便会遭到砍掉双脚的酷刑。他们终年飘泊在富春江、新安江一带,以捕鱼、载人为生,家眷妇女,学习吹拉弹唱,被迫为官府豪绅“侑觞荐寝”,受尽凌辱和欺压。直到清代同治五年,朝廷才下令让九姓渔民改贱从良,并树有九姓渔民《改贱从良碑记》,明代的禁令方才废止。如今,九姓渔民受歧视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九姓渔民长期生活在水上,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岸上居民遇然不同。岸上人婚嫁坐花轿,他们婚嫁扎彩船。在迎亲佳日到来之际,男女双方的船上, 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装扮得十分漂亮。
九姓渔民的婚礼仪式自始至终都在船上进行。男女双方的船头各悬挂一面大铜锣,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锣声此起彼伏,配合默契,每一轮敲打十三下,一轮接一轮,一直敲到天亮。新娘就在阵阵锣鼓声中与亲人依依话别。但见浩瀚的江面上,渔火点点,锣声瞠瞠、窃窃私语,犹如一幅江上婚嫁图。
新娘出嫁前,有一个别开生面的仪式十分有趣,俗称“训女婿”。只见岳母大人站立船头,高声呼叫女婿的名字,谆谆告诫他婚后不得欺侮妻子, 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女婿听到岳母的训诫,必须迅速跳过船去,在岳母跟前双膝跪下,回答说:“听岳母吩咐,一定记住!”说完,立即跳回自己船中,倘稍有耽搁,被女方亲友拉住,不但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还要罚以香烟、糖果,敬献众人。
迎亲吉时一到,新娘的船只在鼓乐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中向新郎船只缓缓驶去,在相距不到三尺的地方稳稳停住。这时切忌两船相碰,带来不祥。而两船平稳则象征着夫妻和睦,百年合好之意。
婚礼开始,首先是发嫁妆。女方利市婆手拿钩秤,称一件嫁妆唱一句; 男方利市公接过嫁妆也唱一句。一唱一和,唱词都是吉祥如意的祝颂词:“称一斤,长千斤。称二斤,长万斤。称三斤,三元及第,称四斤,四季发财。称五斤,五子登科。称六斤,六六顺风。称七斤,七子八孙。称八斤,八子成双。称九斤,九子十三孙。称十斤,十子大团圆,荣华富贵万万年。”发罢嫁妆,新娘在两位伴娘的搀扶下,款款走向船头。利市婆端出一碗饭,给新娘喂一口,吩咐一句,这叫吃“离娘饭”。
新娘吃罢“离娘饭”,就要嫁到夫家去。由于两船被一水所隔,新娘到夫家就有两种非常奇特的方式:一种是让新娘端坐采莲盆上,头盖红帕,从水面漂过去:但更多的则是把新娘“抛”过去。这种“抛新娘”的仪式真是既精彩又惊险,令入拍手叫绝,叹为观止。有时,新娘坐于采莲盆中,由四名腰扎红绸的后生猛力托起,向新郎船头抛去;新郎船头自有四名同样打扮的后生将莲盆稳稳接住,丝毫不出差错。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把新娘“抛” 过去,就象抛彩球似的把新娘抛给夫家。只见女方一位腰扎红绸的长者,在鞭炮鼓乐声中走上前去,双手将新娘托起,面向新郎船头用力一抛,只听见
“唰”的一声,新娘如同一簇鲜花稳稳当当落在迎亲船头的长者手中。顿时拍手叫好的喝彩声响成一片,观众无不为九姓渔民奇特的婚礼赞叹不已。
在“抛新娘”的精彩仪式中,还有一个鸣炮示意的插曲:当女方开始“抛新娘”时,要依次放三声炮,第一声叫“招呼炮”,请男方作好接新娘的准备;第二声叫“动手炮”,抛新娘开始;第三声叫“结束炮”,表示仪式结束。这时,男方船上也放二声炮,一声叫“进门炮”,一声叫“胜利炮”。在放炮的同时,利市婆口唱吉祥赞词,以示祝贺。
新娘过船后,新郎船便拔篙向上游撑去,行至江心打三个圈,然后回到岸边。两条船紧紧靠在一起,这便是真正结亲了。这时,新郎新娘要在船头拜谢双方父母。有趣的是,拜谢完毕,还要“爬船篷”。因船上活动空间有限,洞房门一律设在船尾,新郎新娘必需爬过船篷背,到船尾下来,才能进洞房。当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时,整个婚礼仪式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