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海天佛国
“普陀”之名从何来
号称“海天佛国”、“海上仙山”的普陀山,原为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南北长 8.6 公里,东西宽 3.5 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拨 288.2 米。普陀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然而,世人把这块“观音乐土”称为普陀山,仅是一种简称,全称应叫作:“普陀洛迪山”。显然,这座山原本不在中国,而在印度南边的额纳特河克海上。据《大唐西域记》载:“⋯⋯有布迦洛迦山,山径危险,岩石敬倾,山顶有池⋯⋯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这里的布迦洛迦山,音译又为补陀落迦山或普多罗山,意译为小白花树山或光明山。因山上遍生小树,盛开白花,时放光明,故以此为名。《华严经·入法界品》也说:“于此南方,有山日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由此看来,补陀落迦山上的石天宫,就是观世音菩萨“往来游舍”的处所了。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 4000 多年前,就有人在普陀山劳动生息。越王勾践时,普陀山及附近岛屿曾定名甬东。西汉未年,因梅福来此隐居得名梅岑山。至于改称“普陀洛迦”,就是唐僧去西天取经以后的事了。据《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述:唐玄奘到西天取经,曾去印度的布迦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 布迦洛迦按梵文音译为普陀洛迦、普多罗、补陀落迦等,皆因同音异译,后来约定俗成,简称“普陀”。自从普陀成为观音圣地之后,梅岑山之名就变得生疏起来,逐渐便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