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大王王星记

人称杭产“四绝”的物品,除了丝绸、茶叶、张小泉剪刀,还有一样便是杭扇了。杭州自古就是制扇的名城,素有“扇子大王”之称的杭州王星记扇厂,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家制扇厂。

每到炎热的夏季,扇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现在,人们或用扇子引风纳凉,或把它作为宠物把玩收藏,但在古时候,扇子作为仪仗用具, 是权威和地位的标志。从扇字取“羽”来看,起初的扇子系用禽羽制作。据文献记载,舜受尧禅以后,始作“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求贤以自辅”。相传商殷时代,王者用雉羽制作长柄大型羽扇,作为出行仪仗,以显示王者的高贵权威。周代尤重等级,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 以示等级的高低。由于仪仗扇不是为了引风遮日,并由他人执掌,故又名“掌扇”。自秦汉以后,仪仗扇几经变迁,到清末已成为民间婚嫁的仪仗了。在民间,扇子还作为吉祥物用以避邪、定情等。浙东一带,闺女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娘家必须派人携带各种扇子探望女儿。其目的,一是供夏令纳凉, 二是避邪保安,以祝女儿在夫家百事顺当。

据说,扇子普遍用于驱暑纳凉,大约始于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扇子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广,品种越来越多,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不同时代的风俗人情。例如,汉代流行团扇,此扇以扇柄为中枢,左右对称,又名“合欢扇”。团扇除了用于纳凉,还成为仕女手中的饰物,这在古典诗词中不乏提及。汉代宫廷女诗人班捷好失宠于汉成帝后,以扇喻人,写下了委婉动人的《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飓夺炎热。弃捐箧筒中,恩情中道绝。”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的名句。

魏晋时期,书画扇颇为流行。文人雅士在扇面上书写文字,绘山水花鸟, 不仅美化扇面,还显示了自己的笔墨涵养。传说,大书法家土羲之见一老妇卖扇,买者甚少,便取扇各书五字,并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金价。”人们一见扇上有墨宝,便纷纷掏钱一抢而空。

人们常见的折扇,始于唐宋,盛行于明代。明成祖命工部制折扇,为全国各地发展折扇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唐宋以来,折扇盛行不衰,文人雅士在折扇上绘画题字,或作为纪念物,或作为互相赠送唱和之作。由于折扇便于使用、携带、收藏,也渐为群众所喜爱。

此外,戏剧艺人也有用扇作道具的习俗,使之成为制扇行业中新崛起的一个品种。三十年代,梅兰芳公演拿手好戏《贵妃醉酒》所用的黑纸金箔花扇,就是王星记扇厂根据梅兰芳的形态、舞姿特为制作的。全国不少剧团还请王星记扇厂设计制造折扇、鹅毛扇、魔术扇、评弹扇等舞台用扇,用于舞蹈表演的绸舞扇、羽毛扇、帽儿扇、孔雀扇等,更是造型秀美,异彩纷呈。杭州历来有制扇的传统,自古就有“杭州雅扇”之称。特别是南宋建都

临安后,不少制扇艺人汇集杭州,加之杭州有纸、绢等制扇材料,制扇遂成为点缀新都繁华的一个行业。杭州城内清河坊有一条长达 1 公里多的扇子巷,就因为当地制扇店坊多而得名。明、清以后,杭扇的发展更为兴旺。杭州祖庙巷曾有一座扇业祖师庙,当时祖帅庙神位牌上写的先辈艺人达 462

名,可见当年杭州扇业之盛。到了清朝中叶,“杭州营纸扇者总计约有 50

余家,工人之数达 4000 人。”

现在的王星记扇厂的前身。就是当年的王星记扇庄,开创于清朝光绪元年。它的创始人叫王星斋,祖辈从事制扇业。他自幼学艺,所制作的黑扇, 曾作杭州特产进贡朝廷,并在意大利米兰、巴拿马和西湖万国博览会上屡次得奖,美名远扬。王星记传统名扇,品种繁多,从类别来分,有象牙扇、檀香扇、白骨扇、白纸扇、黑纸扇、宫团扇、女绢扇、戏剧扇、舞蹈扇、羽毛扇等 15 个大类,400 多个品种,3000 多种花色。最大的巨型屏风扇高达 2.6

米,而最小的微型扇仅有 2 寸。

在王星记扇子的大千世界里,以“三星”黑纸扇和檀香扇最为著名。黑纸扇旧称”“贡扇”,它的制作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工艺十分精湛。这种扇的扇骨柔软轻滑,扇面经久耐用,不但能扇风、蔽日,甚至夏季外出,中途遇雨,也可以遮在头上抵挡一阵。由于扇面采用质地绵韧的桑皮纸制作, 两面均刷上几层高山柿漆,“水泼不进”,因此大尺寸的杭州黑纸扇还有“半把雨伞”的美称。更令人惊叹的是,把黑纸扇放在烈日下晒、冷水中泡、沸水中煮,各经十多个小时,取出晾干,纸不破、色不褪、不翘不裂,平整如初,仍是一把好扇。檀香扇,选用檀香木做扇骨,香味清雅,香型有玫瑰香、他们香、雪梨香、志山香等多种。这种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一把檀香扇保存八年、十年,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如果把它存放在锦衣箱里, 还可防虫、防蚁。制扇艺人在檀香扇上精心拉花,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姿态优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西湖风景等等,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