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寺

江南名刹大佛寺,座落在新昌县城西南方向三里许,四周为四明、天台、会稽三大名山所环绕,寺院依山而建,气势不凡。雕凿于石城山悬崖石窟之中俗称无量桥的弥勒佛石像前,原并无殿宇,现存七楹五层的大雄宝殿系后来于石窟之外所建。

大佛寺始创于东晋永和年间,迄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而佛像的雕凿经三代高僧的主持,历时 30 年才全部完功。这尊石佛开凿于公元 486 年,不仅比四川的东山大佛早 200 多年,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也在其之后。无论在历史、规模或艺术价值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当年这座“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完成时,南朝著名学者刘勰,特意作有长达两千多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赞誉石弥勒像是大梁王朝的“不世之宝,无等之业”。甚至被后世称作“越国敦煌”。

大佛石像高大巍峨、雄伟壮观。佛像高达 16, 05 米,其中头高 4.8

米,耳长 2.8 米,两膝相距 10.5 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十余人。这尊巨大的佛像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在艺术造型上更显得风采独具。佛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端庄慈祥,展现出佛陀沉静、坚定、智慧、超脱的内心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佛的头高超过身高的三分之一,目长与掌阔近乎相等,虽比例失调,但观之却感到匀称和谐,并无头重脚轻之感,显示了古代雕塑艺术家调整视差的高超技艺。无论人们站在哪个角度瞻仰大佛,均可产生与佛陀慈祥目光相接之感,佛陀眼珠似能转动自如,令人赞叹不已。大佛寺石弥勒像,出自南朝著名雕塑家僧祐之手。据《高僧传》载:“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后人依标,尺寸无爽。”这尊石佛像为人们研究僧枯及南朝齐梁年间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新昌大佛寺还拥有众多的宗教文化胜迹和自然景观。位于大雄宝殿西南方的千佛院,原为天然溶洞。石窟内塑有“海岛观音”。两旁岩壁雕凿 1040 多尊佛像,排列整齐,神采飞扬。每尊佛像高仅数寸,纤小精巧。千佛与大佛为同时期建造,一大一小,一多一少。相映成趣。茶香楼左首的圆形重叠式石塔,是为纪念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寺内圆寂而建的。寺内还藏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碑记,宋朝理学家朱蕉的读书亭,弘一法师摩岩题刻等。寺院内还有天然胜境、月峡、七寸头、仙譬岩、放生池、解开岩、翠浪亭、狻猊石、狮子亭、棋盘阁等多处景观。登上山岩亭阁览胜,石城美景尽收眼底。如果游客有兴沿着隐岳洞西光滑而险峻的岩壁攀援而上,则可直达仙髻岩顶。大佛石像就深藏在这座山岩之中。岩顶有三口小方井,井水清洌, 久旱不枯,周围长满苍松翠柏,一片葱茏。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采药误入天台仙境,就是从这里攀登过去的。

新昌山水,妖烧秀美,岩石鳞峋,自古闻名遐迩。境内的天姥山曾与许多著名的诗人结下情缘,李白为之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所言景物,依稀隐约可觅。诗圣杜甫也在咏天姥山的诗句中,赞赏它的险、胜、奇、美。白居易亦以“东南眉目”称之。此外,南岩寺、百丈岩、沃洲山、水帘洞及“兼具桂林之秀、雁荡之奇”的穿岩十九峰等景点, 都是游客探胜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