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

旧时,以民间神氏为题材的年画十分常见,一般人家都喜欢在中堂常年悬挂“和合二仙”图。画面上,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捧食盒,由于“荷”、“盒”与“和”、“合”同音,所以这幅受人欢迎的年画,便象征着同心和睦、调和顺利之意。而这二位仙神,据说就是天台山著名大士寒山与拾得。

关于寒山和抬得,天台传颂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诗人叫寒山,长久以来一直在天台寒岩过着隐居的生活。有一天,寒山下山去国清寺,半路上忽听得有婴儿的哭声,他闻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二个被遗弃的婴儿,寒山就把他抱了起来。说来也怪,这婴儿见风就长,不一会儿, 一条岭还未走完,婴儿已长成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遗弃路旁,小孩说等候诗仙。问他叫何名,他说还不曾取,请诗仙赐名。于是寒山就给他取名为“拾得”。她俩来到国清寺,见古刹庄严,香客如云,不舍离去,便留下来帮寺里烧火做饭。从此他俩情同手足,形影不离。

有一年,一位越州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来寺进香,不料汪氏在寺中一病不起,临终前把女儿托给寒山、拾得,希望今后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其中一位结为夫妻。汪氏死后,两人待芙蓉一直很好。拾得与芙蓉年龄相仿, 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别人认为寒山年长无妻,都希望芙蓉能与寒山结为夫妻。

一天,寒山砍柴回来,无意中听到芙蓉和拾得的一段对话,才知他俩早已相爱,但拾得为了成全寒山,就劝导芙蓉与寒山相好。寒山很感激拾得的一片真心,但为了成全他俩,便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他怕自己不辞而别, 让他们着急,就在墙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然后就悄悄地走了。

拾得、芙蓉不见寒山回来,好生奇怪,发现墙上的诗和画,才知寒山出家当和尚去了。拾得说:“哪怕是找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找到,否则我也不回来了。如果找到他,我与他一起出家当和尚。”芙蓉听罢,只好忍痛与拾得分别。

拾得一路寻找,访遍寺院,终于在苏州打听到寒山的下落。当他来到枫桥寺时,觉得自己不能空手去见寒山,于是就在荷塘里摘了一朵荷花,捧在手里走进寺院。寒山听出拾得来了,想到拾得远道而来,一定腹中饥饿,也连忙从房里捧出一只盛着素斋的竹编食盒迎了上去。拾得献花、寒山送斋, 从此传为佳话。后来,人们就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神’”,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神”把他俩尊为“和合二仙”。

据史志记载,寒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诗僧,因长期隐居寒石山中而得名,真实姓名生平不详。寒山“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常常“于村野与放牛子歌笑,或逆或追,自乐其性”。就是这样一位隐居避世的怪憎,由于其诗思想深遂,语言晓畅,独创“寒山体”,自成一格。《寒山子诗集》问世已千余年。“五四”运动后,一些学者从白话诗歌发展的角度,将寒山列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白话诗人。他的诗集还被译成日、英、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据说在欧美各国青年中还风行所谓“寒山热”。他们不仅仿作“寒山体”式的诗歌,还把“寒山发”和“寒山鞋”作为时髦装束。恐怕这是寒山生前所无法预料的吧。

后人为了纪念寒山与拾得的深厚情义,就在“隋代古刹”照壁附近建了一座“寒拾亭”。该亭飞檐翘角,石砌门窗,亭上有“五峰胜境”和“万松

深处”两块匾额。寒山当年隐居之处寒岩和明岩,一直是人们访古寻踪的胜地。这里巨岩峭立、溪流淙淙、怪石磊磊、景色幽氨传说寒山常于幽石下静坐吟诗,每作一诗就题于石间。他留在岩石上的奇绝诗篇,已将山间秀丽的自然风光介绍给了后人。寒岩、明岩一带还有天台第一大洞“寒岩洞”,天台八景之一的“寒岩夕照”,高数十丈的“旱石梁”,生动传神的“五马隐”, 以及“八寸关”、“唐郎钓蜡”、“合掌岩”、“独鲤朝天”、“石弄堂”、“一线天”等山石奇景,引人入胜,给入以无穷的逻想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