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祝福

在绍兴,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都要为办年货操心了:买酒、眷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而所办的年贷大部与“祝福”有关, 如鸡必用阉鸡,毛色要特别鲜艳;肉必用正方,以大块为尚;鱼则非鲜活不可。“祝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绍兴,它是作为年终大典的一种岁时习俗。范寅在《越谚》中记载:“祝福,岁暮谢年,谢神袒,名此。”绍兴的祝福,除报谢神祖的意义之外,更重在对来年幸福的祈求。祝福又分为冬福和春福两种,立春以前举行的叫冬福,立春以后举行的叫春福。因祝福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气,而立春则表示来年已开始,所以民间一般都更重视祝冬福。

祝福是绍兴特有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甘三夜送灶神之后至除夕之前的五、六天时间里,每户人家都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举行一次最为隆重的祭典。祭祀所供的神像,绍兴人叫“祝福菩萨”。神像上印有“黄山西南”或“南朝圣宗”两种。“黄山西南”的画像上是两个神;“南朝圣宗” 上则印有帝玉和将领多人。传说,“黄山西南”是宋朝金兵南侵时,绍兴有兄弟二人,于年底从萧山回家探亲,路过铁岭关,恰遇金兵抓民带路。为了解救乡亲,兄弟俩挺身而出,冒死领路。这时夜色黑暗,兄弟俩翻山越岭, 把金兵带到黄山西南外的海涂上。他俩佯装走不动,金兵也早已精疲力竭, 就在海涂上歇息。到了午夜子时,海潮似万马奔腾,席卷而来。顷刻之间, 金兵大队人马被巨浪吞噬,兄弟俩也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人们纪念他们, 却又不知其姓名,所以就以他们牺牲的地点为名,尊其为“黄山西南”;“南朝圣宗”,传说明朝灭亡之后,百姓为了纪念抗清复明的英烈,就在过年祭祖前,先祭忠烈,祈祷光复明室。据传,神像正中着帝王服饰的是明末“福王”,旁边是杨继盛,左光斗、史可法、张苍水等明朝大将。因反清复明在当时为非法活动不敢公开,所以祭把活动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才悄悄地进行。“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正表明这是一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祀。后来,这一典礼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成为绍兴一带所特有的年终大典。

祝福仪式十分隆重,庄严肃穆。祭祀必须在正厅、堂前举行。祭品叫托福,摆供品要用八仙桌。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禅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一旦选定祝福的日子,就要在这一天的凌晨起床,烧煮福礼(供品)。祝福大都在后半夜五更天举行,由于彻夜准备福礼,几乎整夜不得睡眠,所以也把祝福的时间叫作“请勤俭菩萨”。祝福时,一般人家用“三牲” 福礼,即肉一方(农民喜用猪头)、鱼一条、鹅一只;考究一点的用“五牲福礼”,如鸡、鹅、元宝肉,猪头及鱼;最讲究的则加上熊掌、羊肉,为“七牲福礼”。福礼装在红漆的木桶盘内,福礼上还横七竖八地插上一些红筷子, 数目成单,以七、九为宜。据说“物满则厌”,万不可插上十根,如果福神以为你家已心满意足,就不会再赐福给你了。在福礼旁还备有一把厨刀和一碗蒸熟的牲血,连筷子上也用鸡肠、鹅肠缠绕起来,表示全鸡全鹅、福礼丰盛。此外,福礼中还须有一盘豆腐、一碟盐、数块年糕、一串粽子,外加三盅茶、六盅酒。福礼的摆法都有一定的成规,如鸡、鹅要做成跪姿,并头朝福神,表示欢迎;鱼要鲜活,最好还能张嘴掀尾。通常用一尾活鲤鱼,以红绳穿过鱼的脊梁,悬挂在“龙门架”上,用剪有“福”字的红纸贴住鱼眼, 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祭神用的蜡烛台,一般为木制或铜、锡制品,过

去富绅家用的有“五字蜡烛台”五字即福、禄、寿、喜一副烛台和一副供花筒,加上中间的家家都祝福 - 图1字七宝鼎。五字蜡烛台还可分为两种:“桌上五字”和“落地五字”,后一种直接放在地上,高于桌面,有的重量达千斤。

祝福仪式,必须由男性当家人主持。点燃香烛后,家中男丁按辈份大小, 依次由里朝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女眷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一概回避,不准拜神。据说,福神菩萨吃东西动作很快,所以请福神,往往一次斟酒后立即转入送神仪式,这叫“快菩萨,慢祖宗”。拜毕,便将元宝、烧纸连同神码

(俗称马张千)一起焚化。这时,还要把供品中鸡鹅的舌头抛去,意思是让福神升天时把“口舌之灾”带走。

祝福完毕后,接着祭祖,这叫“做回盘羹饭”。祭祖要由外朝里叩拜, 所以请福神的福礼在回请祖宗时要调个方向,并拔下筷子。又因祭神时按桌面木纹横于堂屋安放,祭祖时则要将桌子按木纹改成纵摆,所以绍兴俗称“横神直祖”。祭祖之后,接下来便是“散福”。散福也就是用煮福礼的汤汁烧吃年糕,人们取“吃了散福糕,来年节节高”的美意,以表神赐之福,散给全家。随后,就放“关门爆仗”。有的人家关门后,仍终夜围炉而坐,俗称“守岁”。

祝福的习俗,从何时开始,很难断定。直到现在,这一习俗还在流行, 但旧时那些繁琐的礼仪和迷信色彩渐渐地被革除,叩头跪拜也改为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