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蚕 讯
俗言:“养蚕无大婆,种田无太公,”可是每年四月,秧青麦黄,蚕农进入春蚕生产的大忙季节之时,不但老人要上阵,就是吃饭也要擂鼓敲钟轮流班了。这时,家家严阵以待,人人自顾不暇,即使是亲友之间也要暂停来往,此谓“蚕关门”。
蚕的一生自幼到老,极易生病,素有“忧虫”之称。受一分病,歉一分收,所以必须谨慎小心,严加看护。蚕农历来把养蚕女称做“蚕娘”,而把蚕称做“宝宝”,在蚕农眼里,养蚕必须象母亲哺育婴儿那样细致入微。
旧时,蚕农唯恐外人带来不洁之物或不吉利的兆头,生人是一律不许进入蚕房的。为了防止生人闯入蚕房,有的就在自家门口打上桃树桩,还要缚上用左手搓成的草绳,张成网状,以拦阻外人冒昧闯入。有的则在门口贴一张红纸,上面书写“蚕月免进”四个大字,提醒生人不得入内。在长兴一带, 如果遇上外人有急事前来相告,来者必须手持一把桑叶,嘴里念道:“蚕花廿四分”,然后才可口言正事。但即便如此,也只是站在门口轻声细气述说一下来由,就匆匆离去,不得多待片刻。
既然蚕农在蚕忙季节立下了禁令,自然也有解禁之俗,所以“望蚕讯” 的习俗遂此而生,此渭“开蚕门”。
蚕农望蚕讯的时间,一般在采茧之后,即“光拳”(桑叶采光)、白茧
(茧子采好)、丝车转(开始缫土丝)”的蚕罢时节。这时蚕禁解除了,门也开了,家家都比较空闲。于是,舒缓几日,走走亲戚、叙叙友情,寻问一下对方蚕茧收成的丰歉,并向蚕娘表示慰劳和庆贺。同时,他们也可惜此机会散散心,解除疲劳。这时,亲戚之问都要相互拜访一次,并馈赠一些土产、礼品,以表眷念庆贺之情。
望蚕讯携何礼品,蚕乡各地是颇有讲究的。在海宁,习惯送糖馅包干, 另加一根鳓誊,谐音“立想”,也许是立着就能想到丰收的意思吧。在钱塘江乡一带,习惯送“蚕讯粽”,棕内裹以红枣。如果对方碰巧是新婚头一年, 还要裹一种“抱子粽”,即在一只大粽子的旁边放上一只小粽子,成双成对, 并用红绳串起来,寓意早生贵子。在桐乡,人们把望蚕讯叫做“望山头”, 通常要送炊糕、丝粉、梅子、批粑等礼物。
而德清,武康一带,批把也是必备的礼物之一。有一首童谣:“枇杷枇把,隔冬开花,要吃枇杷,明年蚕罢。”说的就是此意,俗称“蚕罢枇杷”。长兴地区则往往要把一种“钉头糕”作为望蚕讯的主要礼物馈赠亲友。
在相乡屠甸一带,如果这户人家是在女儿出嫁后第一个蚕罢季节探望蚕讯,娘家的父母除了带上时新礼物外,还要把秧凳、箬笠、拔秧伞送过去。为什么要送这三样东西呢?因为蚕乡禁忌较多,秧凳音似“殃钝”,有不吉利之嫌;秧伞似“养散”,与团圆相悖,显然这些东西不可在女儿出门时带过去。所以,只能在出嫁后的蚕罢季节,随同望蚕讯礼品一并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