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治宜用文”的报导思想

以上种种,都是清代文教政策上的具体措施和主要表现,其指导思想表现为“世治宜用文”的特点。“用武以安天下,讲文以治天下”的明朝国策, 在清代同样得到了沿袭。顺治的《卧碑文》序言很好地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在《御制学校论》中说:“治天下者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尚在教化。以先之学校者,教化所从出,将以纳民于轨物者也⋯⋯教化者为治之本,学校者教化之原⋯⋯务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实,而不务其华。”①雍正曾在文字狱后晓谕读书人:“读书所以明理,知有君父之尊,然后见诸行事,足以厚俗维风,以备国家之用,非仅欲求其工于文字也。”②这些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第一,治天下之要务, 在于用德行以“正人心”;第二,明确教育中本末关系,以“德”为本,“工文”在其次,方能养成贤才;第三,“德”之本必须身体力行,才取得“供

① 《大清会典·学校典》。

② 《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七》。

③ 《大清会典》卷七十七,《乡约》。

①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三○,《礼部·贡举》。

②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三二,《礼部·贡举》。

朝廷之用”或“备国家之用”的资格。

清代以科举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则“储才”以应科举。教育、科举的内容,都以《四书》、《五经》为主,旨在要求君臣作忠臣孝子,弘扬儒家的伦理之本。“世治宜用文”成为清代文教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在于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为统治者培养忠臣良民,以达到巩固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