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卢梭的教育思想 1.卢梭的生平和社会政治观

让·雅克·卢梭(1712—1778 年),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从 18 世纪初开始,在法国兴起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激烈的反封建斗争,是 18 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舆论准备。

  1. 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资产阶级、广大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构成了封建统治者。他们人数虽然极少,只占当时法国人口的1%,但却占有绝大部分土地,控制着政权,通过收地租、什一税吮吸农民的血汗,还享受不纳捐税等等特权。他们一味追求享乐,挥霍无度,而且愈是腐朽没落,就愈加穷凶极恶地压榨农民,并想方设法侵夺资产阶级的财富。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都非常痛恨封建统治者。与此同时,法国的国王从 17 世纪下半叶起,更不断加强封建的专制统治,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实行独裁统治,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者相互配合,实行严酷的思想钳制,以宗教迷信愚弄和欺骗人们,使人们安于备受奴役的命运。教会和封建王朝利用他们所垄断的专制权力,极力扼杀任何进步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疯狂迫害进步的思想家,动辄处死或者投入巴士底狱。残酷的专制统治,加剧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对立,激起愈益强烈的反抗。

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和帮工、城市平民以及资产阶级。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虽然没有土地或只有极少量的耕地,但却担负着名目繁多的租税和沉重不堪的封建义务,陷入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他们迫切要求获得土地,改变现状。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人数虽然不多,但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他们虽然和农民、工人一样承担纳税等义务,在社会政治地位上却受到特权等级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经营的工商业,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他们迫切需要的科学文化也处处受到压制。凡此种种,都使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者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夺取政权,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发展。

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和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对立与斗争,就是当时法国社会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这一斗争在思想领域首先发动并展开, 即 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而启蒙思想家正是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由于第三等级包括不同的阶层和阶级,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并不一致,所以启蒙思想家也分许多派别,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如有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和反映中、小资产阶级要求的启蒙思想家,也有反映早期无产者的阶级要求的思想家。从启蒙思想的内容上看,在政治观方面,由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到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进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同时,还有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与愿望而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空想共产主义要求。在哲学观方面,从对宗教的怀疑,发展到自然神论, 进而达到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的高度。由于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处于领导地位,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标榜自己代表整个受苦的人类,在启蒙运动中, 积极宣传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革命思想,动员和号召人们投入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

法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在向封建制度发起的猛攻中,使“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①。他们把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和神学思想,是由于天主教会“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因而“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②。启蒙思想家们指出,宗教蒙昧主义的统治和神学思想的束缚,窒息了人的理性,造成愚昧和无知;而宗教迷信是拴住人类脖子的一条绳索。因此他们号召打破传统的宗教观念,使人们的头脑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理性恢复清明,并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和判断一切的尺度,认清自己的利益,投身于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

启蒙思想家还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僧侣和贵族的特权,以及封建的专制统治,针锋相对地提出人权、自由和平等的口号。他们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合乎理性的原则的,因而是不合理的,是没有存在的权利的,应该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激进的启蒙思想家提出并论证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等政治主张,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启蒙思想追求的“理性王国”,正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启蒙思想家高唱人的理性,以“理性”的旗帜对抗宗教迷信和盲目信仰, 进而公开地“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使启蒙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而远远地超过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水平,达到号召革命的高度。恩格斯曾经指出:这种“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①。但是在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思想牢笼控制下,大声疾呼以资产阶级的认识为标准去衡量一切, 判断是非,对封建主义进行理性的审判,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与强大的革命动员作用,这就使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成为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历史上成为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欧美的近代历史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共和主义者。由于生活贫困,卢梭在 12 岁停学以后,开始独立谋生,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私人秘书。他有时完全寄人篱下,有时又靠抄写乐谱甚至流浪卖艺为生,但他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1742 年,卢梭到达巴黎,结识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艰难漫长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看到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与痛苦,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1749 年,狄昂学会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举行征文活动。卢梭在应征论文中,认定科学和艺术只为少数富人所享有,因而助长了贵族的腐化和对弱者的剥夺,使道德堕落、风气败坏, 而没有给人民带来什么益处。这一显然偏激的看法,反映了卢梭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与批判。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6 页。

②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90 页。

① 同上书,第 407 页。

此后,卢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1755 年出版的社会政治理论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基础》,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鼓吹自由和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1762 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旧译为《民约论》),提出并发挥了“人民主权”的学说,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与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1761 年的书信体小说《新爱罗伊丝》,谴责了封建等级偏见在青年婚姻问题上所造成的恶果。1762 年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论教育》是一部 5 卷本的长篇巨著,其中不仅继续阐发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提出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以他一系列著作向封建堡垒发起猛攻,同时,绘出一幅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家庭生活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理想蓝图。

在《爱弥儿》中,卢梭斥责天主教会和传教士是骗子,表示反对传统教义,而持有“自然神论”的观点,即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便一任自然规律支配一切,不再干涉世事了。因此《爱弥儿》的出版问世,大大触怒了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王朝。它被巴黎大学神学院列为禁书,判决当众焚毁;卢梭本人受到通缉,被迫逃亡。他先后逃到日内瓦、伯尔尼和英国,身心备受迫害与摧残,直到晚年,才获准回到法国,却不得不以假名隐居下来。但卢梭仍继续写作,他怀着激愤的心情完成了自传《忏悔录》。1778 年病逝。从卢梭主要著作的内容来看,其政治思想的中心是抨击社会不平等现

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这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客观政治要求在他思想上的反映。卢梭接受 17 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等人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主张,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后来,由于出现了富人和穷人,建立起私有制,才有了不平等现象。他认为, 人们为了保障自由和所有权,便订立契约,结成国家。这种国家观显然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但是由此出发,卢梭认为,一旦统治者违背契约,成为专制暴君,那么,人民起而推翻政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个结论表明,卢梭要求以人权平等代替等级特权,以民主取代专制,其反封建意识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对于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和 1793 年的宪法,都有直接的影响。卢梭高唱的自由,鼓舞人们从封建专制的奴役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从教会权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恩格斯曾经指出:“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①卢梭把资产阶级对于夺取政治权力和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抽象化为“人”的需要,因而是符合自然的,即天然合理的,给它披上一件“人性论”的外衣,掩盖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陕隘阶级性质。实质上,所谓“自然状态”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原始生活,而是对于正在走向成熟并充满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展望②。“社会契约”在实质上只可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所谓平等, 只是资产阶级法律面前的平等;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不可侵犯的人权。

①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7 页。

② 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6 页。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他的启蒙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社会政治主张有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