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解蔽”的教学方法

戴震认为,“私”和“蔽”是人获取知识、形成品德中最大障碍。学习的任务就是要“明理解蔽”,即“解蔽莫若学”①。何谓“蔽”?他说:“蔽也者,生于心也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缪,见于事为凿、为愚,其究为蔽之以己。”②受到蒙蔽的结果是思想上陷入迷惑,政治上不公正,行动上错误,处事昏昧。究其来源,在于不顾客观事实,主观武断,而这些正是理学家们的通病。戴震指出:“若夫古贤圣之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以扩充之者,岂徒澄清哉。”③要达到“致其心之明”、“自能权度情无几微差失”的境界,就必须抛弃理学提倡的顿悟澄清、静坐内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实际做法。反之,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要勤恳好间,要明辨是非,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戴震认为,“去蔽莫如学”,强调了教育“去蔽”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够“致心知之明”或扩充“心知”之明,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明白事情。但这种学习必须是深入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精神实质, 能吸收为己所用的学习。他以人饮食、消化、吸取营养这一过程为例做了生动的比喻,饮食在于吸收营养以“为我之血气”,“非复为所饮食之物”。“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化”即学习之要旨。学习不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经文,而是在博学基础上,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消化,才是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学习须充分发挥学者的主观能动性,“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其左右逢其源”①,又说:“学不足以益吾智勇,非自得之学也”②,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消化所教学的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增进个体的才能和勇气。这样,蒙蔽自然去掉,“理”不但不会失去,还会明晰起来。

戴震深刻地批判了理学,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教条主义,重视物质利益和公共意志,具有初步的民主、平等思想。反映到教育上来,提出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的新型教育内容体系和“明理解蔽”的教学论体系。他赋予“理” 以新的涵义,反映了某些反封建的民主色彩。总之,他的思想动摇了理学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打击了维持数百年之久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教育的权威,

① 《疏证》卷下。

① 《原善》。

② 《原善》。

③ 《疏证》。

① 《疏证》。

② 《与某书》。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唯物主义教育理论,承上启下地影响了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