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考试

清代科举还有一大特点便是分科,以上所述只是文科(文举),还有武科、博学鸿词科和八旗蒙满翻译科等。

武科。同文科一样,发起于顺治年间。武科考试与文科同年进行,三年一次,乡试在 10 月,会试在次年 9 月。武科的各级科考试程、体制和方法都与文科基本相同。童试中试者称武秀才,乡试中试者称武举人,会试中试者称武进士。乡、会试分三场,首场与二场称外场,考试内容为马射、步射和

③ 《清史稿》卷一○八。

技勇等,三场考策试,目的是为了招收文武兼备的全才。殿试后也有武状元、武榜眼及武探花等称呼,并分别授予副将、参将或一等侍卫等不同武职。

博学鸿词科。这是对科举考试的重要补充。清初统治者重视笼络人才, 尤其对故明的著名学者和文人士大夫,皇帝“亲诏以待异等之才”。统治者认为四海之内广有博学鸿儒,要求内外诸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一时,一些“山林隐逸”纷纷赴京应征。据载,康熙十八年(1079 年)三月召试于体仁阁,由皇帝钦取 50 人,分别授职①,授为翰林官,并史稿,纂修

明史。乾隆十四年又疏荐一次,从 40 余人中取 4 人。博学鸿词科的设立,是为了适应清初巩固政权的形势需要,后来就废止了。

八旗蒙满翻译科。清代另设翻译科考试,这是前所未有的。鉴于蒙满族文化教育水平不及汉族的现实,八旗蒙满子弟做官并不参加科举,而是靠特权或通过单独进行的八旗蒙满翻译考试。级别也分院试、乡试和会试,但要求较低;满州翻译考试与蒙古翻译考试分别进行,只是以汉四书三百字为题, 译成本族文字。翻译科时兴时停,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召令八旗子弟与汉人一起参加科举,翻译科随之消失了。

清代科举还包括孝廉方正、经济特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