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概况

明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民不聊生,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日益加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军在北京未能站稳脚,满洲贵族在明降将的配合下率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 年)顺治迁都北京,开始了满清统治中国的新封建王朝。

清朝的政权性质仍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同时是实行民族压迫的朝代。建朝伊始,清政权就遭到以汉族为主力的抗清斗争,统治者采取高压与怀柔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笼络地主官绅和文人学士,经过 40 多年才算平定了各地反抗势力,统一了全国。

清王朝入关后进行圈地、掠夺、屠杀,破坏了先进的生产力。后来停止圈地,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经济措施,经济逐渐恢复,到 18 世纪渐趋繁荣,一度出现“康乾盛世”的安定局面。农业、手工业均有了发展,商品生产日益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也发展起来,逐渐与俄罗斯、朝鲜、越南和南洋一带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总的说来,一度被扼杀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得到了恢复和缓慢发展。当然, 这种处于雏形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力量微弱,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体和主导地位。因而即使在“康乾盛世”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然是民生凋敝。

清朝政治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加强。明代废丞阳、设六部,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又设立东厂、西厂作为监视人民、制裁官吏的特务机构,滥杀无辜,造成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危机。清统治者吸取了这个教训,设立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常设机构,实际裁决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清政府为了清除汉人中文人们的反抗思想,一方面通过科举、招纳、强征、举荐各种手段笼络“山林隐逸”;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施行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独裁。为了反抗清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农民起义和士大夫阶层的反抗从未间歇。“反清复明”的真实内容是要推翻这种残酷统治。

清朝在文化领域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在哲学方面,首推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成就。清早期,特别是明清之际,出现了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以及后来的戴震等为代表的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了宋明理学;主张个性解放和解放生产力,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和倡导民主政治。他们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反映了正在形成中市民阶级的一些思想倾向,在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科学和新技术方向也有相当的发展。有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黄

宗羲、梅文鼎、李铣,及后来的戴震、焦循等。明后 期耶酥教东传,西方科学随之传入中国。康熙讲究致用,倡导科学,重用了一些欧洲人,如汤若望、南怀仁等,对输入西方文明、发展自然科学起了一定作用。在康熙倡导下, 还编订了《永年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丰富了科学知识。医学与植物学方面也有发展。如乾隆年间官修《医宗金鉴》,是一部极有用的医学著作。建筑艺术方面也有所成就。

在文学领域内,出现了很多进步文人和作品。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戏剧有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等。这些作品,除艺术上的成就之外,还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提出了初步的民主要求,或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尤其《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以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说明了封建社会趋向崩溃的必然性,渗透着反封建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

思想文化在其他方面也有成就。但也要看到其落后的一面,如宋明理学仍占相当地位,受到统治者提倡;考证训诂之学成风,脱离实际,烦琐没落; 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接受西方文明挑战上存在错误倾向等。

这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与清代的教育制度、政策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的诸方面,如先进面与没落面,多重性与复杂性都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均受它们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