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世纪德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发展

无论从政治经济或社会历史哪一方面看,德国与法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德国既未能发生像法国那样形式的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像法国启蒙思想家那样激进的改造社会的思想。来激励人们的革命情绪,鼓舞人们向封建恶势力决战。但两国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和联系,好些问题常常又是互为作用、互为影响的,因此,德国很快出现了一种与启蒙思想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教育思潮——泛爱主义。泛爱主义于 18 世纪末在德国出现。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 强调教育的最高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要求热爱儿童,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他们还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户外活动和游戏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上,泛爱主义者注重发展理性,注重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泛爱主义者的代表巴西多(1724—1790 年)在《爱弥儿》的影响下发出呼吁, 要求按照卢梭的教育思想创办新型学校。1774 年,他在德骚地方开办了一所泛爱学校,招收 6 至 18 岁的学生,对其中一部分准备培养成师资的学生免收

学费。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 19 年,但是在改变德国封建教育方面产生了良好

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当时还开办了另一些泛爱学校,一直存在到 19 世纪初期。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在写作出版教育著作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1770 年至 1774 年间,巴西多印行出版了小册子即《初等读物》。这是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相类似的一种带有插图的儿童读物,在当时颇受赞扬。曾在巴西多主办的泛爱学校工作过,后来又另开办泛爱学校的萨尔斯曼著有 3 部通俗教育书籍,分别批评当时教育的弊病,阐述新教育的要求以及师资培养问题。这些活动,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一个侧面出现,它对于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起了很大作用。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是由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这个阶级虽然也向往革命,却又不敢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马克思指出,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①。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程度不同的实际进行了革命,而德国的资产阶级只是在“考虑”(思考)在向往而已,这是德国资产阶级所独具的特性。18 世纪后半期到 19 世纪初德国出现的新人文主义运动,就是这种特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作家歌德、席勒、历史学家尼布尔、洪堡德,哲学家康德、费特希特、黑格尔等著名人物的出现,就是明显的特征。新人文主义标榜的是学习与发扬古希腊文化的一切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它是在表达着德国资产阶级对文化方面的要求,并大大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和历史等文化学术的发展。这种新人文主义运动在当时仍不失为一种进步的运动。它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民主思潮,反映了德国民族独立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软弱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要求。但是那时的思想家们都没有直接谈论政治问题。由于害怕法国雅各宾党专政时期人民革命,而只是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反封建斗争。这就充分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面性。新人文主义运动,不仅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有光辉成就,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和影响。

1806 年,普法战争中,普败于法。德国向法国割地赔款,受到极大屈辱。

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0

页。

新人文主义者认为,要挽救危亡,摆脱屈辱必须提高国民的民族爱国情感, 而教育在培养国民爱国思想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在新人文主义的推动下, 首先调整、改组了教育领导机构,接着对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革。1808 年, 撤销了 1787 年成立的专门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建立了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各级学校教育工作的公共教育部。洪堡德担任部长,开始了对各级学校的整顿和改革。洪堡德是新人文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教育家,洪堡德担任教育部长时,正是普鲁士施太因—

—哈登堡改革时期。这一改革的实质正是为了使资本主义得到更快发展。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下,在国内国际形势都有利于发展进步运动的条件下,洪堡德在其担任教育部长的短暂时期内,按照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德国教育的面貌大为改观,并发生了显著变化。新人文主义运动对德国教育的影响,也就是德国资产阶级为实现其教育愿望和理想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