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学

①国子监。国子监又称太学,早在汉代就有,发展到清代,制度更加完备。在清代,它既是教育的管理机关,又是培养封建官僚的最高学府。

顺治元年(1644 年)设国子监。《皇(清)朝文献通考》载:“顺治元年始置国子监官,详定规制。”(《学校考三》)《清史稿·选举志一》载: “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讲习之所。设有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分别负责监务、纪律、教学、图书资料等事务。主要官员由皇帝特派大臣兼管,满、汉人都有。

统治者重视国子监,是因为要利用它来培养一批中用的中高级官僚,国子监成为储才之所或智囊团。在清代,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仍然是统治者任用官僚的重要途径,而“科举必由学校”,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就负有重要责任,当时朝野内外许多重要官吏就是来自国子监的。顺治九年颁布的《卧碑文》说:“朝廷建立学校,⋯⋯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这便是国子监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立志”“学为忠臣清官”,能“事君”而“致治” 的“贤才”。清代强调以科举选拔人才的政策对国子监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国子监像明代的一样成为储才以应科目之所。这大大削弱了国子监的教育功能,其教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一条途径。国子监也成为科举的附庸,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存在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即“以德为本,文在其次。” 把德行教育与工文的关系看作是本末关系,认为“教化者为治之本,学校者教化之原”,教育内容上要“务其本,而不求其末”。

国子监教学内容有《五经》、《四书》、《性理》、《诸监诸书》等科, 这些基本教材之外,还学习清朝诏、诰、表和策论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和程序,史载:“祭酒、司业月望轮课四书文一、诗一、曰大课。祭酒季考, 司业月课,皆用四书、五经文,并诏、诰、表、策论、判。月朔,博士厅课经文、经解及策论。月三日,助教课,十八日,学正、学录课,各试四书文一、诗一、经文或策一。”①乾隆二年(1737 年)曾命“仿宋儒胡瑗经义斋、治事斋法,严课诸生。凡明经者,一经或兼数经”,“其治事者,如历代典

① 《清史稿·选举志·学校一》。

礼、赋役、律令、边防、水利、天宫、河渠,算法之类,或专制一事,或兼治数事。”②可见教学内容又可分为“明经”和“治事”两大类。后来又将乾隆命方苞选编的明清科举时文《钦定四书文》分给国子监学生,作为“举业指南”之用。从这里可以看到国子监课程与科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教学制度与训练方法是与教育目的和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措施,它同样是为培养官僚忠臣方向服务的。从活动方式上讲,教学制度主要分为坐监与历事两种。坐监在监内,教官教书,学生读书。历事即监外的“历练监事”的实习官务活动。坐监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讲书、读书、背书、作课和写倣等。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国子监生的坐监期限,因监贡生来源不同而规定有别。但是监舍紧张、经费匮乏,许多学生实际上“借绾散处”, 坐监制度并不能严格施行。考核监生升留级的标准,主要有“坐堂”、“考课”和“积分”,坐堂即坐监,有期限规定。但主要标准还是积分。历事是一种培养官僚的重要措施,即把监生分拨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历事期满经考核合格,就可以被录用为正式官吏。历事制度对培养合格官吏有着历史意义,它反对太学生读死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与政治、与实践具体结合起来了。后来情况有变,顺治十七年(1680 年)积分法停止施行。康熙初年,历事办法也停止了。

清太学对监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国子监内设监丞,监视纠察师生言行。纪律上作了严格的规定,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下令对违纪者“题参革处”。顺治九年颁布的卧碑文即是针对生员,也对监生说的,其实质是禁止学生过问现实政治,取消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同时盅惑读书人为政府尽忠效劳。

国子监学生来源不一,一般由国子监直接收录的称“监生”,此外还有“贡生”和“荫生”。监生按出身分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四种;贡生按贡之方式分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六种,通称为国子监生。三品文官荫一子入监,称荫监生;有功或死难官员特恩一子入监,称恩监生; 例监是以财买官的入监生之称。贡生则是由府州县学选拔来国子监读书的。国子监生待遇上享受“膏火”,还有免役的权利。学生来源的对象范围上比以前更宽,但监生的阶级成分,不是官僚子弟即是地主子弟,而真正的平民子弟微乎其微。监生中的“寒士”阶层挣扎在贫困线上,受到歧视和排斥。国子监内部腐败,监生可纳银而入,入监后为科场名利而学,国子监教育走向没落。但是,客观上它还是选拔和培养了一部分“郡国之秀”。

作为皇室训练官僚之所,国子监对教师也有严格划一的标准。敕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人要为人表率。对教师业务、道德、声望有很高要求和严格的审核。清代一些名师和学者,如孙嘉淦、李宗昉、纪昀等就任过祭酒或司业,他们教书育人,还编纂书籍,纪昀任祭酒时作为《四库全书》的总裁。教学与研究结合,师生结合,曾出现过“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

①的气象。

清代的国子监,虽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加强文化专制,但客观上对文化教育的发展还是有贡献的,培养出不少名儒学者,编校书籍,保存和发展了文化。但由于封建社会中固有的阶级矛盾和政治矛盾的影响,国子监兴

② 《大清会典·学校典》。

① 《清史稿》卷一○六,《选举志一》。

衰不定。

②算学馆、外国官馆和宗室学校。国子监内附设了算学馆。

为了培养算学人才,康熙九年(1670 年)招收满州官学生六人,汉军官学生四人,令钦天监教授。乾隆四年(1739 年)算学馆正式设立,隶属国子监,汉满学生各取 12 名,蒙古、汉军官学生各六名,钦天监附学生 24 名,

共 60 名。算学教育内容遵循《御数理精蕴》,分线面体三部。满、蒙、汉军算学生都由八旗官学生中考取,汉人算学生都由国子监会同算学馆考取。

国子监还设立了琉球官学和俄罗斯馆,收容外国留学生。如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琉球国派遣陪臣子弟梁成楫等随使来北京,入监学肄业。雍正六年(1728 年),俄罗斯遣其陪臣子弟鲁喀、佛乡德等来京恳请肄业,清廷设俄罗斯学馆,选派汉满教师教授其汉满语文及经史书籍,学成遣归,先后有好几批,延续至同治年间。

清朝廷还有为宗室或旗人子弟、贵族功臣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种类繁多。大体有宗学、觉罗学、景山官学等,统称八旗官学,八旗官学中有的隶属于国子监,有的隶属内务府管辖,不过都与国子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