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卢梭的教育思想

  1. 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作为启蒙思想家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的,但他激烈反对腐朽的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提出了反封建的自然教育理论。在《爱弥儿》中, 卢梭通过他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

①论自然的和自由的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限制或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否认先天观念和先天道德,认为人们生来缺乏那些在成年以后所形成的一切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来自周围的人们和来自外界的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 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①他认为,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而又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①因此,他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 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在这里,卢梭一个十分可贵的教育观点是:“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②他反复强调:“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③卢梭满怀深情地呼吁:要爱护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他要求关心儿童的游戏,要求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迫儿童像服苦役似地不断读书。卢梭从否认先天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进行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即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处处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反映了他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及其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他关于教育的三个来源的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但是却反映了卢梭已接触到遗传、环境与教育三者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与三者关系这样一个教育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卢梭反对并否定教会传统的“原罪”谬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生来就有的邪恶”④,但腐败的社会使人堕落,并对儿童产生恶劣影响。他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⑤他愤慨地斥责封建社会的偏见和权威,压制和摧残儿

① 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6 月第 1 版,第 7 页。

① 《爱弥儿》,第 7 页。

② 同上书,第 91 页。

③ 同上书,第 92 页。

④ 同上书,第 95 页。

⑤ 同上书,第 5 页。

童,好像践踏长在大路上的幼苗一样,使它枯死。他谴责都市上层社会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认为那不仅消磨精力,损害健康。而且会败坏人的善良天性。因此,卢梭坚决要求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圈子,远离那坑陷人类的深渊——充满罪恶的城市,而到乡村大自然的纯朴环境中对儿童进行教育。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为在卢梭看来,人的最重要的自

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卢梭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强迫儿童盲目服从封建专制的和教会的权威,反对强制灌输传统偏见和呆读死记宗教信条,反对严酷的纪律的体罚。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与条件,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卢梭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有重大意义,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教育就是要培养不依赖他人为生,不依租食税,攫取别人劳动果实的自由的人。

为了培养自由的人,卢梭认为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他要求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反对成人按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接受教育。他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与这些要求一致的是,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必须十分审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避开可能导致无知或谬误的东西。

这种具有上述特点的自然教育之目标,是培养“人”,指导儿童怎样“做人”。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人的生命而平等的思想。他反复说明:“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①,“各种身份的人都是一样的,⋯⋯自然的需要人人都是一样的,满足需要的方法人人都是相同的”②。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就在于他们的外表与语言是有差异的,即上流社会的人们腐化堕落,却戴着一副假面具装模作样,因而特别虚伪;而小人物——广大人民,则是表里如一,十分纯朴的。由此出发,卢梭要求,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应该依据等级、财产和职业的不同去进行教育。他宣布:“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③这里明显地反映出卢梭是与封建教育的培养目标针锋相对而提出要培养“人”的。

然而,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因为他们从自然的、劳动的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教育,能够成长为人。但是富人从其所处的环境中受到种种恶劣影响,只会造成谬误与偏见。这对做一个“人”十分不利,故必须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够把他们从封建权威和传统偏见之下抢救出来。因此, 卢梭选择出身名门的爱弥儿作为教育对象,意味着他把贵族阶级作为改造的对象。为了排除封建统治势力对儿童可能产生的恶劣影响,卢梭甚至否定爱弥儿的父母有存在的必要,宣布他是一个孤儿;同时,坚决拒绝经院主义哲学家和天主教会僧侣插手爱弥儿的教育,因为,他们讲述的教条和宣扬的劝世文,不仅不能启迪人的智慧,反而灌输害人骗人的错误观念。他主张,由

① 《爱弥儿》,第 103 页。

② 同上书,第 260 页。

③ 同上书,第 13 页。

年轻的、具有启蒙思想的教师——即像卢梭那样的人,携带爱弥儿远离都市, 在乡村的自然环抱中实施教育。

②儿童的年龄分期与各个时期的教育。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初生到 2 岁的婴儿期,主要任务是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2 岁至 12 岁时,继续进行体育和发展各种感觉;12 岁至 15 岁期间,要进行广泛地学习,接受劳动教育;最后,从 15 岁到成年,再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要求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时期生长和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反对违反儿童特点而进行强制教育,这一点是正确的,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但是他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却是不科学的,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卢梭在《爱弥儿》第 1 至 4 卷中,依次详细说明了儿童各个年龄时期的教育;最后一卷说明了女子教育问题。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要培养的人的具体形象。

初生至 2 岁婴儿时期的教育

卢梭认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①,婴儿时期的教育任务在于使其身体健康地发育,这就需要给予儿童充分的活动自由,其教育准则就是“多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②。卢梭在他的政治著作中,反复阐述了“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不在枷锁之中”③这样一种思想。由此出发,他反对捆绑婴儿的四肢。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使婴儿的肢体可以充分自由活动。

卢梭认为,婴儿的自由发育不仅有益于肢体的发育和成长,而且它也是婴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婴儿正是在自由活动中,通过触摸周围的物体而获得最初的一些观念,进行必要的学习的。

2 岁到 12 岁儿童教育

照卢梭的看法,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认识上只能够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没有达到理智的阶段,儿童可以观察并记忆可感觉到的周围事物, 正是其自然发展顺序。因此,他认为,遵循自然的教育在这时是不应该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必须首先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在下一个阶段形成儿童的理智、发展判断能力打下基础。由此出发,卢梭反对让儿童在 12 岁之前读书与学习,特别反对教儿童学习古典语文与历史。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①。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既是有益的学习, 又由于摆脱了读书所造成的痛苦,儿童会生活得自由而快乐。

在卢梭对儿童认识发展的看法中,包含着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因素,这是正确的;他强调通过个人的感觉经验去认识外界事物,目的在于避免盲目服从传统偏见与权威,这一点又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卢梭因反对腐朽的封建文化,而反对保存书本,反对让儿童读书,这是他思想上的偏激之处。

卢梭重视发展儿童的感觉,在教育史上首次论述了如何训练儿童感官的问题,提出许多有益的主张。如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锻炼触觉,通过

① 《爱弥儿》,第 46 页。

② 同上书,第 59 页。

③ 《民约论》,法律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6 页。

① 《爱弥儿》,第 128 页。

图画、认识几何形体和制图训练视觉的观察能力,借助唱歌和听音乐发展听觉等等。

除感官训练之处,卢梭还主张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健康强壮,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感官和四肢这些智慧活动的工具,去获得丰富的认识。

卢梭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是不能理解抽象概念的,但他又自相矛盾, 认为应该使爱弥儿获得财产的概念。卢梭让爱弥儿在园地里种植蚕豆,从而占领了这块土地。然而,他们和园丁发生了冲突,原来这块土地是园丁开垦过的,他们已经在这里种了瓜,却受到别人的破坏,产权受到了侵犯。通过这一争执,卢梭使爱弥儿了解听谓产权,就是第一个依靠劳动而获得的占有权。

卢梭认为,正是这样的做法,才能纠正一般的教育只讲孩子的责任,而不谈他们的权利的错误。这一教育要求,与卢梭在社会政治观上把私有财产视为神圣权利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酷的纪律和惩罚,提出通过儿童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来纠正他们过失的原则。他说:“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①“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②卢梭举例说,如果爱弥儿损坏使用的家具,那么就不要急于给他换上另外的家具,而要让他感受到没有家具的不便;如果他打破了窗子, 就任他昼夜都受风吹,甚至着凉受寒。

12 至 15 岁儿童的教育

卢梭认为,在这个比较短的年龄时期里,儿童从好动变为好奇,若引导得宜,好奇心会成为儿童求知的动力。从这时开始,儿童应该进行学习了。卢梭强烈反对封建教育强迫儿童屈从于权威,接受种种传统的错误观

念,以及不务实际徒尚虚荣的弊病。他要求在儿童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要对施教内容加以选择,要求“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是“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①,也是这 个年龄时期的儿童所能够理解的有关客观事物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和物理知识, 而排斥了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这种区分虽然是不完全正确的,但体现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古典主义倾向,排斥神学的革命精神。在学习有关自然知识的方法上,卢梭强调通过实际观察,让儿童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传授。他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②例如学习地理,不是从地图或地球仪上学习,而是带领爱弥儿在野外广阔的地带上,观察黄昏日落和清晨日出的景象,从而获得有关地球的知识。卢梭反对死板的书本教学,要求“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③,一方面反映他强烈反对腐朽封建文化的激进态度,另一方面说明他又走向完全排斥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否认间接经验的极端。他认为,假如非要读

① 《爱弥儿》,第 83 页。

② 同上书,第 109 页。

① 《爱弥儿》,第 214 页。

② 同上书,第 280 页。

③ 同上书,第 217 页。

书不可,那么唯一可读的书只有《鲁宾逊漂流记》一本。在卢梭看来,鲁宾逊孤单一人独居荒岛,不仅保全了生命,而且完全凭借个人的力量生活得相当舒适,十分自由,最后成为荒岛的占有者。他认为,只有处在类似鲁宾逊的境况之下,才是排除偏见和外部权威,“由自己按照事物本来的用途对它进行判断”④的最可靠的办法。因此,卢梭称赞这本书“在我看来对自然教育论述得很精彩”⑤,决定以它作为爱弥儿最早读的一本书。

在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上,卢梭非常强调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需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能力。”①“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学问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②卢梭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够使儿童不依赖于别人的理智与头脑,而形成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为此,卢梭一再要求教师应该“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③,“向他指出通向科学的道路”④,“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⑤等等。卢梭的这些要求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特别是他要求培养儿童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一点不仅对于掌握知识是重要的,而且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是有重大思想解放意义的。

这个年龄时期的另一项教育任务是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上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因而严厉斥责不劳而食的人是强盗、流氓。他反对大私有制,但并不从根本上反对私有制,而主张实行小私有制,认为这才是最理想的,体现了他的观点的小资产阶级性质。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卢梭要求把爱弥儿培养成自食其力的、独立自由的人。卢梭推崇手工劳动,认为手工匠凭自己的双手和技术谋生,不依赖土地,也不必依附权势,因而是最自由的。在各种手工劳动中,卢梭为爱弥儿选择了细木工,认为这种劳动不仅有用,干净,而且需要心智的活动和技巧,通过这种劳动,可以使爱弥儿的双手和头脑同时得到锻炼与发展。他还指出,参加劳动对儿童思想教育的意义,“爱弥儿做了工人之后,不久就会体会到他起初还只是粗略地见到社会上的不平等。”①除细木工外,卢梭也主张让儿童认识其它的工艺和农业劳动,以培养尊重劳动的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卢梭认为,到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通过一系列合乎自然的教育,“我们训练了一个既能劳动又能思考的人,为了造就这个人,我们还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把他教育成和蔼与通情达理的人,也就是说,用情感来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②。于是,爱弥儿的教育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15 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

④ 同上书,第 245 页。

⑤ 同上书,第 244 页。

① 《爱弥儿》,第 257 页。

② 同上书,第 223 页。

③ 同上书,第 236 页。

④ 同上书,第 282 页。

⑤ 同上书,第 283 页。

① 《爱弥儿》,第 275 页。

② 同上书,第 275 页。

卢梭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感情发展起来了,必须加以引导,对他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回到都市进行这种教育。这是因为,爱弥儿已在乡村的大自然环境里接受了充分的“自然的教育”,因而不必担心腐化的都市对他产生恶劣的影响;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需要了解社会,所以也必须返回都市。爱弥儿的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卢

梭指出,做一个“人”,虽然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但因为具有善良的天性, 所以怀有同情之心,爱所有的人,教育就是要发展这种博爱的精神。培养善良的爱人之心,不靠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了解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幸。善良的感情之进一步发展,应该达到能正确判断善恶的要求,这就需要学习历史和伟人传记,阅读寓言,从中领会如何区分善恶。此外,还要通过善行的练习,形成良好的意志。这种以人道主义和博爱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自然是不实际的,但体现了卢梭作为第三等级的思想家,对人民的一定的同情。

在宗教教育问题上,卢梭反对天主教会和僧侣用神学教条毒害儿童善良的天性。他大胆地抨击教会的信条,认为有些玄虚的教义,不仅是人所不能理解的,而且也是不能相信的。“如果不是教孩子们从小就学着撒谎的话, 我看,用教条去教他们就没有什么好处”①。而在需要向爱弥儿讲解世界的起因的问题时,只要不屈从于封建教会的权威,“单单凭理智的光辉就能使我们不超出于自然宗教”②,向爱弥儿讲解的,也仅以自然宗教为限。自然宗教虽然没有达到无神论的高度,但仍然是对天主教传统教义的一种否定,因此, 卢梭的宗教教育主张也和传统的、作为封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教育不同。

通过自然教育,爱弥儿到 20 岁时成长得身心健康、动作灵巧。他心地仁慈,乐于助人;爱美,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他完全摆脱了偏见的束缚,一切都服从于理智的法则。卢梭所描述的这一形象表明,他所要培养的“人”,是与封建贵族与僧侣完全不同的,理想化的新人。这一培养目标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

③论女子教育。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亚的教育,说明了他的女子教育观点。女子应该服从父母和丈夫的权威,而且是为了丈夫的安乐和家庭生活的舒适才接受教育的。卢梭断言,在“自然状态”下,女子就是依赖于人的,因此,应该培养他们节制、顺从的品德,使他们自幼即习于约束, 同时,也无需发展他们的智力,或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其结果是,苏菲亚知识有限,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却能处处顺从他人的意志。卢梭这种与其自然教育基本精神完全相反的女子教育观点,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女子地位与作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观点,以及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

综观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内容可见,它是在批判封建教育之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正如卢梭以“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对抗封建等级制度, 论证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合理性一样,自然教育也是卢梭用来反对腐朽的封建教育,论证资产阶级教育之合理性的一种思想观点。因此,尽管它有许多偏激与片面之处,但在冲击封建旧教育阵地和反封建制度方面,都起了巨大的革命作用。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多方面的影响。他要求教育适应自然,

① 《爱弥儿》,第 364 页。

② 同上书,第 457 页。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对后来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发展是可贵的启示。卢梭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尊重儿童,这一点直接影响了 18 世纪末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卢梭的启发,接受了他的主张。卢梭强调进行教育要追随儿童的本性,以及让儿童通过生活进行学习的主张,则成为后来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