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经崇儒,提倡理学思想

尊经崇儒,是明朝的一项国策,清朝沿袭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被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孔子被各代统治者奉为偶像。对待孔子的态度,成为清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实行笼络政策的重要依据。清的许多掌权者都亲为尊孔的表率。早在入关前,多尔衮就“遣官祭先师孔子”。入关后,同年(1644 年)10 月,战事尚未平息,清政府就下令封孔子后裔孔允植为“衍圣公”。次年,为孔子加“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的封号。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悬于国子监大成殿,后又亲到曲阜祭祀。据载,乾隆九到曲阜朝拜。尊孔的结果是稳定了一部分汉族官僚地主和士大夫文人的心理,使一批人投靠了清政权。

尊孔的同时,统治者大力提倡读经,鼓吹封建的伦理纲常。1644 年 7 月下令:“褒扬节孝”,提倡读经,把“六经”奉为“帝人修身治人之道”, “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还对皇帝和文武百官作了相应的尊经规定。在民间,如清人宋彝尊所说:“世之举业者,以《四书》为专

务,视《六经》为可缓。”①统治者的尊经崇儒政策,得到了汉族大地主、官僚、文人的拥护,缓和了满汉民族间的矛盾,加强了清政府在思想上的统治。

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儒家学派,讲究儒经的义理。它建立起一套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和道德观等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 全面地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作出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解释。它担负着建立封建伦常、统一文化思想的历史使命,长达几百年地成为主要的文教政策。清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必然将目光投向理学,明中叶以后,陆王之学和反理学的实学思潮相继兴起,程朱理学逐渐衰落。但仍一直占主导地位,被定为官方哲学,清建朝以后,并没改变这一推崇理学的政策,倡理之盛,有过之无不及。顺治和康熙年间,分别诏封朱熹的第十五世孙朱煌、十六世孙朱坤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在籍奉祀。康熙还御书匾额“学达性天”,赐五曲书院和紫阳书院悬挂,康熙后又下诏列朱熹入十哲,在大成殿配享。他还组织了熊赐履、李光地、张伯行等理学大臣编辑《朱子大全》六十六卷,并亲自为之作序;重刊《性理精义》。诸如此类,其目的都是为了“正人心”,利用理学来控制思想。同时,清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都以程朱理学为主。

统治者竭力提倡程朱理学,视违反者为异端,对“离经叛道”之举,滥施杀伐。雍正时有谢济世注《大学》和陆生枬作《通鉴论》两案可证。文人们惧于残酷的压制,纷纷转向程朱之学。出现“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也;以言《礼》,非朱子之家礼弗敢行也⋯⋯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