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目的

戴震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的利益和生存发展要求。他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③为学不以重视民众需要、体察民众情感,不以服务于民众为目的,就会拘泥于教条,陷入主观武断,“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的困境。所培养出来的人不辨人情是

① 《疏证》。

② 《绪论》。

③ 《疏证》。

④ 同上书。

⑤ 同上书。

⑥ 同上书。

⑦ 同上书。

① 《疏证》。

② 《疏证》。

③ 《与某书》。

非,对一切绳之以理,“其绳以理平于商韩之法”④。他们杀人的手段甚至比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手段更为严酷。戴震认为,只有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才能“王道备”,王道既备,乐土才会出现,人民生活才能进步和发展,教育目的即在于培养能承担这种责任的人才。洪榜说:“先生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可见,戴震一生的治学和教育都是为了“富民”,培养经世致用、利济苍生的人才。这种观点和空谈心性的理学教育截然相反,和实学思潮倒不无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