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始积累过程的加速

英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通过 1688 年革命上台后不久,就利用政治上层建筑积极巩固资本主义基础,他们通过国会及立法程序为本阶级谋利。

首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用合法手段进行圈地,因而大大加快了“圈地运动”的步伐。革命前贵族把农民赶出庄园,把土地圈为牧场或农场,还只是一种“个人的暴力行为”。现在,他们凭借国会的立法进行圈地,因而把法律变为掠夺人民的工具。

自从 1709 年国会通过第一个圈地法案以后,圈地法案件数与年俱增。

1717 年到 1727 年间有 15 件,1728 年到 1760 年间有 226 件,1761 年到 1769

年间有 1482 件,而在 1797 年到 1820 年间有 1727 件。在这些法案下被圈占

的土地约有 400 万英亩。

这种“合法的”圈地,其程序如下:先由圈地申请人经本区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向国会提出,国会审查通过,法案成立,再由一个委员会付诸实行。“重分土地,给予补偿”,这种圈地办法,貌似公正,但暴力和欺诈依旧是它的特色。所谓“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不是以农户为单位,而是按所占田亩面积或地价计算。往往一区之内,一两户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就可满足这一规定。所谓“重分土地,给予补偿”,实则近乎没收。圈围范围内的无契佃户们,申诉无据,上告无门,世代耕种的土地被人剥夺。自耕农民在官绅串通、软硬兼施之下,贱价卖掉自己的土地,所得无几。马克思指出:“公有地圈围法”的实质“是地主借以把人民的土地当作私有财产赠送给自己的法令,是剥夺人民的法令”。①

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赶出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农村。当时人记载:“在某些地方,100 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地,这些土地以前是在 20~30 个租地农民和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所有这些人和他们的家庭,从自己占有的土地上被赶走。”住宅、谷仓、马厩等等变成的废墟,是他们留下的唯一痕迹。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有的贫病交困,冻馁而死;有的沦为农场主的雇工;大部分流落城市,加入产业后备军的行列。大批“自由”劳动力的存在, 正是工业革命所必需的。

在圈地运动中,夺得了土地的地主,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农业资本家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优势,改进耕作技术,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 提高产量。小农场缺乏资本,无力采用新技术,在大农场的竞争下,景况不佳,不断破产。据估计,1740~1788 年间,有 4 万家小农场陷于绝境。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1700 年为 4.9 万夸脱,1750 年上升到 95 万夸脱。

马克思指出:“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下同),第 23 卷,第 793 页。

场。”①过去,与手工业结合的农民家庭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地区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英国圈地运动共持续三百多年,直到 19 世纪中叶才最后完成,它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自由”的劳动力和巩固的工业品国内市场。

其次是加紧推行对法战争。结果英国取得最后胜利,因而大大地扩充了英国海外殖民地。在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侵略者疯狂地抢劫殖民地的财物珍宝。比如英国侵略军在占领印度孟加拉省后,就洗劫了国库,英国殖民强盗头子克莱武一人就净得 23.4 万英镑的巨额财富。从 1757 年到 1815

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了 10 亿英镑。此外,通过对西印度群岛的榨取,

在 1789 年以前,英国大种植场主每年可得 400 万镑的收入。

对法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使得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此后英国在强大的海军的保护下,独占了世界贸易,其中包括奴隶贸易。从世界贸易中,特别是从奴隶贸易中获得惊人利润。18 世纪末,奴隶贸易每年给英国商人带来 30 万英镑的纯收入。

从殖民地榨取到的巨额财富及从海上贸易赚到的大量利润,都流入本国化为资本。而且殖民地的扩大,也为英国商品提供了海外市场。

最后,通过国债制度及近代赋税政策加强了对国内人民的掠夺。

为了进行对法战争,为了筹措军费,英国政府大借内债,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券。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国债已达 7581.2 万镑,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又增至 12,679.4 万镑。国债券的购买者都是大商人大银行家。为了照顾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府采取了高利息的政策。英格兰银行在购买公债券时,政府许给的利息是八厘(8%)。18 世纪 60 年代初政府每年要支出 500 万镑的国债利息。因之购买国债券的大资产阶级都发了大财。

英国政府在举办国债的同时,还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特别是消费税负担,不但提高了消费税税率,而且也增加了消费税商品的品种。据当代人讲,在 18 世纪 30 年代,英国人在每 20 先令的开支中,有 10 先令是以消费税的形式交给了国家。这样,政府一方面向大资产阶级债权人支付高额利息,另一方面又从人民那里搜刮巨额税款——这意味着人民手中的大量财富通过国家机构这个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大资产阶级金库中去了。因此,国债制度及消费税政策也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杠杆了。

总之,到 18 世纪下半期,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的结果,在英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数众多的无产者大军。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海外贸易、国债制度及消费税政策,使国内外劳动人民的财富都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并且化为资本。这一切就为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但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816 页。

  1. 世纪末到 18 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作为主要工业部门的毛织业是如此,冶金、制盐、酿酒、丝织、麻织和棉织行业也是如此。毛织业遍布全国,全国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此为生。集中的手工工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1736 年,有一家呢绒工场配置了 600 台织布机。

手工工场是从手工业小生产到机器大生产的过渡形式,它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手工工场使分工得到了高度发展,据亚当·斯密记载,制造一个扣针,分为 18 道工序,每个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分工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单在伯明翰就生产出约五百种不同的锤,每一种锤都只适用于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多样化创造了发明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手工工场培养了专门从事某种劳动的熟练工人,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但是,工场手工业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 也不能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生产。少数较大的手工工场和大量城市小作坊、农村家庭手工业并存。工场手工业不能排挤掉小生产,不能使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只有大机器生产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牢固的基础。其次,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依然是手工技术。这种狭窄的技术基础,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迅速增长,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力图将自然力和科学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解决生产和需要脱节的现象。到 18 世纪中叶,社会对应用科学和技术更加关心,获得专利权的事例显著增长。1740 年批准的专利是 4 件,1750 年为 7 件,1760 年为 14 件,1770 年为 30 件。这种情况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