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清教徒运动

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英国早先也是个天主教国家,到 16 世纪也发生了宗教改革。不过,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在国王亨利八世手中完成的。在这次宗教改革中,亨利八世切断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关系,并且在1534 年宣布自己为英国教会的首脑,同时封闭了七百多所天主教寺院,没收了寺院的土地。经过宗教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为英吉利国教教会(简称国教教会),其教义、组织及仪式与原来的天主教教会无重大区别,仍保存了主教制及各级教会的土地财产。与天主教不同的只是在于它的最高领导权从罗马教皇转到英国国王手中罢了。诚然,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国教教义发生

了一些变化,有些地方接近大陆上的新教,但是仍旧保存了天主教的不少痕迹。

日益成长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逐渐地感到英国国教不利于本身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国教教会成了国王手中的工具,是巩固专制制度的支柱;第二,国教教会的僧侣奢侈放荡,残酷地剥削教徒,这显然影响了提倡节约的资产阶级积累资金及扩大工商业活动;第三,国教教会保存了许多天主教教会的仪式及习惯:斋戒、祈祷及礼拜等繁文缛节,这些东西对于终日忙碌的资产阶级说来,是浪费时光的。为了反对国教,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便借用了现成的加尔文教教义作为斗争的武器。这里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加尔文教教义颇适合资产阶级口味。加尔文教教义的中心内容是宿命论,它认为:有一种人是上帝的选民,注定要得到“拯救”,而另一种人则注定要永世受地狱之苦。第一种人不需要任何善行都能“得救”第二种人则任何善行都“拯救”不了,因为世上一切都由上帝预先安排好了,非人类的意志所能左右。加尔文教还认为人们不管做什么职业,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表现出成绩,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假如他是一个实业家,他的买卖做得越好越成功,就越容易成为选民。这样,受到中世纪天主教会束缚的资产者, 从此可以用上帝的名义,把他们自己认为是“世界使命”的商业活动神圣化了。第二,加尔文教又废除“偶像崇拜”的华美仪式及讨厌的教会勒索,取消荒诞的纪念日,这一切都有利于资产阶级。第三,加尔文教的组织比较民主,因而合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

英国加尔文教又称清教,这是由于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教会里的天主教残余而得名。清教最早出现于 16 世纪 60 年代。它一开始就以战斗姿态出现, 猛烈地攻击国教教会僧侣的道德“败坏”及生活“糜烂”,而提出“严肃” 的、“勤劳”的生活理想。实际上这是原始积累时代被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这样,资产阶级便不能发财。清教徒主张排除教会里的一切华美的装饰,如圣像、祭坛和花玻璃等。他们反对用祈祷书来祈祷,反对在提到基督时鞠躬,反对用十字架为受洗者祝福,反对在读福音书时起立。国教教会继续保持这些仪式,清教徒则宁愿在家中作礼拜。实质上,在清教徒“简化”、“廉价”的要求后面隐藏着追求利润及积累资本的欲望。清教徒通常身着黑袍,打扮朴素,与身穿华丽袍服的封建贵族及国教僧侣恰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不苟言笑,把跳舞、音乐及嬉游看作是恶魔的引诱和罪恶的根源。

到 17 世纪上半期,虽然清教徒在英国居民中的数目日益增多,但是仍有不少居民信仰英国国教,而且在英国西北部还有不少天主教徒。但是清教教义最明显地表现了上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清教徒宣传新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新的宗教的、政治的组织形式,他们在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团结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不过,清教徒并不是清一色的,早在 16 世纪末就发生分裂,分裂为长老会派和独立派。最富有的集团——大资产阶级上层新贵族——主张严格地

按照加尔文教会的形式改组国教教会,这些人被称为“长老会派”。他们要求长老(年长者)在教会中起主要作用,地方教会会议及中央教会会议应由长老组成,长老应当担当与天主教的主教差不多的角色,由他们督促信徒们奉行统一的教会仪式,并且严厉惩罚破坏教会纪律的人。长老会派认为长老不但应该在教会中保持领导地位,而且也应该在国家中起领导作用。独立派主张每个宗教团体都应该独立于国家政权及一切教会权力之外,信徒既不应该服从教皇和国王,也不应当服从长老及其宗教会议,他们提倡每一位信徒都享有宗教信仰上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当然是在加尔文教教义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圣经》的理解自由地“说教”和“预言”。与长老会派不同,独立派分成许多小教派,在组织上是涣散的。属于独立派的有中等资产阶级新贵族,也有部分农民和城市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