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50 年代德意志的经济发展与统一问题

1848 年德意志革命虽然失败了,然而经过革命,德意志的政治情况却发

生了不小的变化。德意志大多数国家的统治阶级在 1848 年革命的震撼下, 感到有必要和资产阶级进行妥协,以便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人民,防止未来的革命。因此在 1848 年革命失败之后,这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容许资产阶级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甚至普鲁士也不例外。

1848 年 12 月 5 日,普鲁士国王颁布了一部“钦定”宪法,到 1850 年又

颁布一部新宪法,作为 1848 年宪法的补充。两部宪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成立议会,议会有表决法案、批准预算的权力。但是这些宪法也带有明显的反动性质:国王有对议会立法的绝对否决权及行政、军事大权。内阁大臣不向议会负责,而向国王负责。议会分为两院,下院由选举产生,上院由国王任命的显贵构成。选举制度实行三级选举法:所有的选民依纳税情况分为三个等级。纳税最多者为第一等级,人数最少,约 13.3 万

人;纳税较少者为第二等级,约 49 万余人;纳税最少者为第三等级,人数

最多,约 265 万余人。这三个等级人数虽然相差悬殊,但是各选出人数相等的复选人,再由复选人选出下院议员。这种复杂的程序及公开投票制,保证了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在下院中的优势。

这样,在实行宪法之后,普鲁士不过是在君主立宪制度掩盖下的君主专制国家。但是,由于实行宪法,它毕竟不是 1848 年革命前那样纯粹的专制主义国家了。

在 1848 年革命后,德意志发生更大的变化是在经济方面。五六十年代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德意志重工业部门的产量平均每十年增长一倍多。1850 年煤的产量为 700 万吨,1860 年为 1700 万吨,1870 年为 3400 万吨。铁的产量在 1850 年是 20 万吨,1860 年为 50 万吨,到 1870

年猛增至 140 万吨。随着工业革命在德意志阔步前进,机器制造业也发展起来,1846 年机器制造工厂只有 131 家,1861 年增至 300 多家。也出现一些大

型工厂,黑森的克虏伯工厂在 1860 年已有工人和职员 2000 人,1870 年增至16,000 人。轻工业的发展也是显著的。纺织机 1849 年有 5018 架,1861 年已有 15,258 架。铁路长度也增长得很快,仅普鲁士的铁路,1850 到 1870 年间就由 3800 多公里增至 11,000 多公里。到 60 年代,德意志工业已经赶上了法国。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早在 19 世纪上半期,已经有

一批大地主开始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在 50 年代以后,农业资本主义

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促进这个发展的因素是,第一,普鲁士政府在 1850

年 3 月 2 日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这项法律无偿地取消了在普鲁士农村中尚残存着的次要的封建义务。但是,主要的封建义务,包括各种强制劳役,都必须由农民用土地或金钱来赎买,赎买金相当于几十年的地租额。仅仅易北河以东的农民在 50 年内缴给地主的赎金就达 10 亿马克左右。结果,大地主从农民手中掠夺了大量土地和现金,这就使得他们有可能过渡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使用雇佣劳动和机器。相反地,广大农民因赎买封建义务的结果,日益贫困,倾家荡产者不可胜数。第二,国际市场上粮价上涨。这是一系列原因造成的。英国取消“谷物法”,英国从国外购买的粮食激增, 此其一。城市工业的迅速增长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大增,此其二。1853~1856 年克里木战争期间没有俄国粮食的竞争,此其三。粮价上涨, 推动了普鲁士地主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过渡,及扩大经营。普鲁士有不少地主还开始经营制糖厂、酿酒厂、磨面厂及锯木厂等等。

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农场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普鲁士政府还在 1854 年制定“雇农法规”,规定雇农只要有罢工的企图,便处以长期监禁(三年)。

一言以蔽之,五六十年代德意志工、农业资本主义都有空前的高涨。但是,资本主义愈发展,国家的分裂状态愈难以令人容忍,资产阶级愈

感到统一的必要性及迫切性。道理很明显。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业法令,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而且,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籍法及对外国人居留的限制。这一切对于大工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再者,由于德意志小国林立,德意志资产阶级在把商品输出国外市场时,缺乏强大的国家力量的保护。在英法各国,资本家在国外竞争时,都有外交官保护,必要时用炮舰作为后盾。但是,德意志资产阶级享受不到这种保护。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的分裂也使得它无力建立海外殖民地,而德意志资产阶级和他国资产阶级一样,也是热切地追求殖民地的。由于国家不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痛苦地感到自己缺少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后盾去支持自己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及争霸。

总之,到 50 年代,德意志资产阶级对于统一的要求,比 1848 年革命前更加迫切了。虽然如此,但是他们自己却无力担负起统一德国的任务。他们认为如果通过革命来完成统一,势必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运动中来,有重演巴黎六月起义的危险。因此,他们决定投靠现成的一个大国的统治阶级替自己完成这个统一任务。当时德意志有两个大国——普鲁士与奥地利,但是德意志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把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统治阶级身上。因为:第一,普鲁士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但能够统一德国,而且还可以替资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及推行对外侵略。第二,普鲁士在政治经济上所采取的措施博得了资产阶级的好感:普鲁士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就倡导关税同盟,在 1848 年革命失败后又在政治上对资产阶级实行让步——颁布宪法和成立议会。而奥地利在镇压 1848~1849 年革命后,又恢复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成为德

意志诸邦中最反对时代潮流的国家。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拥护普鲁士领导统一的资产阶级分子成立了两个

政治组织:一个是 1859 年创立的“德意志民族协会”,主要是由德意志南

部和中部各邦的资产阶级组织起来的。另一个是 1861 年成立的进步党,这是由普鲁士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创立的。该党虽然拥护普鲁士王朝领导德国的统一,但是也希望普鲁士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使资产阶级享有更大的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普鲁士的容克阶级多年来就梦想借助于武力来统一全德,以便把全德的人民置于自己的任意宰割和榨取之下。而且,普鲁士容克阶级中有许多人已经资产阶级化了,他们也迫切要求统一,以利于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实力来说,普鲁士容克阶级自从 17 世纪以来,就是一个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因此它有力量来领导德国的统一。

统一也是德意志无产阶级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统一有利于工人运动及工人解放事业。但是,在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无产阶级无论在政治上抑或在组织上及思想觉悟上都远远没有成熟,所以它无力领导“自下而上” 的革命来统一德国。

因此,当时德意志阶级力量的对比是有利于普鲁士的容克阶级的。这种情况就决定了统一只存在一条可能的道路,那就是普鲁士容克阶级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的道路。

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其关心德意志的统一,他们号召德意志人民“自下而上”地用革命手段推翻以普鲁士王朝为首的德意志各邦的君主统治,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是一条对人民最为有利的道路。但是, 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怯懦,也由于德意志无产阶级政治上组织上还处在幼稚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主张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