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外战争的开始。立法会议

1791 年 9 月 30 日,制宪会议解散,第二天(10 月 1 日)按照宪法选出的立法会议开幕了,于是法国正式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

立法会议是由积极公民选出的,因此绝大多数的议员是资产阶级代表。同时,与制宪会议不同,几乎没有一个拥护旧制度的贵族或僧侣的代表。会议一开始就划分三个不同的政治派别:第一是君主立宪派,占 264 席;第二

是中间派,占 345 席;第三是左派,占 136 席。立宪派代表自由贵族、大金融资产阶级利益,他们拥护宪法,反对进一步改革,中间派的态度依违于立宪派与左派之间,无一定的主见。左派又分为两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前者代表吉伦特省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中主要人物有布里索、微尼奥等人。吉伦特派比立宪派前进了一步,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革命成就,希望法国进一步民主化,甚至有的人支持人民争取共和国的斗争。但是他们忽视人民的要求,所关心的只是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因此他们害怕人民。雅各宾派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他们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实行民主和把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他们有坚决的革命毅力,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深知为了与革命敌人进行斗争,必须发动和团结人民。

在立法会议中占优势的是立宪派,因为他们比左派人数多,而且还得到中间派的支持。在这个情况下,立宪派组成了内阁。但是,雅各宾派在立法会议外面拥有很大的势力,因为有广大群众支持他们。吉伦特派则有外省工商业资产阶级作后盾。

在立法会议开会后,法国面临着三个重大问题。第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政府无限制地发行“指券”,造成通货膨胀,结果物价扶摇直上, 特别是日用品及粮食价格的上涨最甚。投机商人之囤积居奇,更助长了物价的腾贵。这种情况,首先打击了最贫苦的阶层——工人、手工业者、贫民及贫农。1792 年 1 月间,在巴黎发生了贫民的骚动,群众在骚动中打破食品商店或食品仓库的门窗,强迫商人按照过去的价格出售食品。群众还向立法会议请愿,要求规定食品固定价格,制裁投机商人。但是立法会议对于人民生活漠不关心,对于请愿置之不理。

第二,反革命叛乱日益猖獗,拒绝宣誓的教士和反革命的贵族,在国内许多地方制造骚乱。早在 1791 年 8 月,他们就在万第省发动叛乱。1792 年 2 月,他们又在洛最尔煽动暴动。1791 年 10 月,反革命贵族在亚威农的一次暴动中杀害了市长。最猖狂的是反革命亡命者在国外的活动。到 1791 年年底,这类亡命者已有两万人。其中在科布棱茨的亡命者甚至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攻进法国来扼杀革命。

面对这种形势,立法会议中的立宪派是无动于衷的,因为在他们眼中, 最可怕的是人民的民主运动,而不是反革命活动。吉伦特派议员则坚决主张采取严厉措施来对付这些革命的敌人。布里索建议逮捕逃亡贵族,反对采取姑息政策。伊斯纳尔说:“从今以后,任何调解的办法都没有用处;请问, 以前一再宽宥,结果怎样?你们越宽大,敌人越猖狂,只有使他们没有办法, 他们才会停止破坏活动。”在吉伦特派的要求下,立法会议通过了两项重要法案:1791 年 11 月 9 日的法案规定:聚集在边境以外的法国人都有阴谋叛

国嫌疑;如果这些人到 1792 年 1 月 1 日仍不解散,即以阴谋叛国论罪,可以处以死刑;经缺席判决以后,他们的财产的收益,将由国家来处理。11 月29 日的法案要求进行反抗的僧侣必须举行公民宣誓,否则取消其年金,并被认为是违法作乱的嫌疑分子。如果他们再拒绝宣誓,即加以严格监视;在他们所在的公社发生宗教骚乱时,即将他们解到省的首府;如果他们参加骚乱进行反抗的宣传,即予以扣押。但是,国王否决了这两项法案。立宪派支持了国王的这个行动。

第三,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法国大革命对邻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法国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处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比利时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在西部德意志,发生了强大的农民反封建运动。在英国,资产阶级急进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工人群众都热情地歌颂和同情法国革命,并且在本国发动一个以要求普选制为内容的急进运动。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惊恐,他们惶惶然不可终日。他们认为只有扑灭法国革命,才能拯

救自己。同时,法国流亡贵族也派代表出入各国宫廷,鼓动君主们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法国国王更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外国武装干涉上。他加紧与各国反动君主勾结,他在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的信中说:“在我刚给奥国皇帝、俄国女皇、西班牙国王与瑞典国王的信中已经说明:有暴力为后盾的全欧洲列强会议是制止法国乱党的最好办法,这样才可以恢复我们所希望的秩序,并使危害法国的罪行不会殃及欧洲各国。”

1791 年 8 月 27 日,在俄国和英国的怂恿和支持下,普鲁士国王与奥地利皇帝在皮尔尼茨(在萨克森)发表了一项联合宣言,号召欧洲各国君主共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恢复法国国王的“君主统治”,并且扬言要派军队惩罚“罪犯”,主持“公道”。

在这个外国干涉的威胁面前,法国立法会议里面的各个党派抱不同的态度。立宪派有一部分人反对战争,主张妥协,因为这些人愿意保持现状,害怕发生战争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立宪派另有一些人同国王态度一致,他们主张战争,他们的打算是:如果对外战争胜利,则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可以把国内革命镇压下去;如果战争失败,革命就会被外国武装干涉者扑灭,就可以恢复国王过去的权力和地位。吉伦特派也同意战争,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借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目标。他们还希图利用战争的机会使自己掌握政权,并且通过战争来为法国资产阶级开辟国外市场及扩大海外殖民地。他们的内心动机虽然如此,但是他们却使用了许多漂亮的词藻来为自己的主张作辩解。他们说什么要使自由摆脱专制的罪恶,战争是必需的; 法国应该用革命战争去解放全欧洲。吉伦特派的谋士布里索还说:“要攻打他们(帝国之诸侯)还须考虑吗?为了我们的光荣,为了我们的信用,为了巩固革命而使之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使我们非这样干不可。”但是雅各宾派坚决反对吉伦特派的主张。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他不是立法会议议员)在雅各宾俱乐部里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说:法国人民奋起抗战, 打退外国干涉者,固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进行对外战争之前,必须消除国内敌人,因为国内敌人会从内部破坏抗战。他公开指出在科布棱茨与宫廷之间有勾结。他认为在打倒国外那一群贵族之前,首先应该镇压国内的贵族。他嘲笑吉伦特派把革命传播到国外去的想法是幻想。他说:“武装的传教士是谁也不欢迎的。”他认为用武力强迫外国人民接受法国的宪法的思想是荒谬的。他反对“输出革命”。指出:法国缺乏战争准备,军官都是贵族, 队伍也不完备,国民军没有武器及装备,因而战争不会取得胜利。他又说: 即使战争胜利,对革命也不会有好处,因为那时野心勃勃的将领会消灭自由,消灭革命果实。他预料会出现军事独裁。总之,他反对吉伦特派的貌似革命的主张,认为这个主张带有冒险性,不符合真正的革命任务。

但是,吉伦特派的革命口号及革命词句迷惑了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的拥护。狡黠的路易十六完全支持吉伦特派的主张,同意立即进行战争。他罢免了立宪派内阁而任命吉伦特派组织内阁。他是想通过战争,引狼入室,借刀

杀人,利用早就勾通了的外国武装干涉军绞杀革命。

1792 年 4 月 20 日,吉伦特派内阁对普、奥宣战。尽管法国首先宣战, 但是这次战争对于法国来说,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因为它是法国人民保卫革命反对外国干涉的战争。4 月 28 日,法军向奥地利发动了攻势。当时, 奥国对于战争准备是不够的,普鲁士还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加入奥国方面作战。而法军数量也远远超过奥军——对抗法方 10 万大军的奥军只有 35, 000 人在比利时,6000 人在布来斯高。尽管法军大部分是由志愿军组成,军事素养很差,如果法军将领指挥有方,勇敢坚决地进行战斗,很可能打败奥军而胜利地结束战争。但是法国军官既无指挥能力,又敌视革命,他们行动畏缩迟钝,借口没有准备好而延缓进攻,负指挥全责的拉法叶特更是消极作战。更严重的是,国王及王后本身就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贼,王后甚至把法国的军事机密及作战计划提供给奥军。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法国军队一与奥军遭遇,就四散奔逃。结果,法军步步败退,许多将领叛国投敌。战争的失败, 责任虽然不在吉伦特派身上,但是路易十六却借口吉伦特派无力领导抗战而强迫吉伦特派内阁辞职,命令立宪派组阁。到 7 月 6 日,普鲁士也开始军事行动。普奥联军很快地踏上了法国领土。7 月 26 日,普奥联军总司令不伦瑞克在从科布棱茨发动进攻时,以奥皇及普王名义发表了一个宣言,这个宣言是由一个法国反革命逃亡贵族起草,由联军总司令宣读的。宣言首先诬蔑和攻击法国人民的革命行动,说他们扰乱了法国的秩序,侮辱和侵犯了法国国王及其家族。宣言接着以咄咄逼人的口吻表示要“结束法国内部无政府状态,制止对王位和教会的攻击,重建合法权力,恢复国王被剥夺了的安全和自由”。它还扬言:“如果国王、王后及王族稍受侵犯,如果他们的安全、尊严与自由不能立即得到保证⋯⋯将予巴黎全城以军事处分及彻底毁灭。” 封建干涉军这种威吓,并没有吓倒法国人民,它只能激起法国人民的义愤。

国难当前,法国人民奋起抗战。在巴黎近郊工人的压力下,立法会议决定从全国各地募集志愿军两万人来保卫巴黎。罗伯斯庇尔、马拉和丹敦等进行积极的宣传活动,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祖国而战。在群众的强烈要求及雅各宾派的推动下,立法会议在 7 月 11 日通过了“祖国在危殆中”的法令, 根据这个法令,凡是能手握武器的男子都必须应征。几天之内,巴黎应征入伍的义勇军就达 15,000 人。各地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巴黎。马赛人民成立了一支 516 人的义勇军,步行 27 天到达巴黎,他们沿途高唱“莱茵

军歌”前进,这首歌据说是斯特拉斯堡的驻军军官卢日·得·里勒于 1792 年作的。这只歌传到马赛后广为流传,马赛义勇军又把这首曲调铿锵有力、歌词激动人心的爱国歌曲从南方一直带到巴黎,此后它就以《马赛曲》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