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欧洲的反动和 19 世纪 20 年代革命运动

(一)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各战胜国从 1814 年 10 月 1 日到 1815 年 6 月 9 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但是操纵会议的是四大战胜国——俄、英、普、奥。这几个大国的目的很为明确,那就是:瓜分赃物,以满足自己的领土野心;打着“正统主义”招牌, 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使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在这几个大国中,以沙皇俄国的野心最大,它一心一意想扩张领土,以建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奥地利力图建立自己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英国则希望一方面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另一方面扩大英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国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因此,在会议上斗争非常激烈。斗争的焦点是波兰和萨克森问题。俄国企图独占《华沙大公国》,提议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以补偿它在波兰方面损失的土地。这样,俄国就把普鲁士拉到自己一边。奥地利反对沙俄独占“华沙大公国”和普鲁士吞并萨克森,就和英国联合起来。法国害怕东邻普鲁士的强大,也站在英、奥一边。1815 年 1 月 3 日,英、奥、法三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则互相援助,法、奥各出兵15 万,由英国供应军火。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几乎闹到决裂的地步。由于拿

破仑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才又组成新的反法联盟,暂时妥协,于 1815 年 6

月 9 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最后总决议》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旧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德意志和意大利各小邦的王朝都重新袍笏登场,罗马教皇的政权也予恢复,开始了欧洲规模的复辟。第二,任意瓜分欧洲领土及海外殖民地。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拿破仑时期建立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被沙俄夺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留给普鲁士,加里西亚仍属奥地利。这样,波兰只剩下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共同“保护”。沙俄继续占有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但由于瑞典失去了芬兰, 就把挪威划归瑞典作为“补偿”。普鲁士得到萨克森的五分之二领土和其他一些邦国的领土,邦界扩大到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强迫会议同意它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二者都在西印度群岛) 和毛里求斯,并从荷兰手中夺得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确立了它在世界殖民地的霸权。第三,决议建立德意志邦联,由德意志 34 个邦和四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卢卑克和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组成,奥地利代表主持邦联会议。“德意志邦联” 完全是一个松弛的政治联盟,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局面。第四,把法国限制

在 1790 年的疆界,东北边境的 17 个城堡和要塞由联军占领三年至五年,占

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必须赔款 7 亿法郎,并交出军舰。为防止法国再起,北部的比利时被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归尼德兰国王兼治。瑞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他们把瑞士看作是法、奥、德、意之间的缓冲国,所以把瑞士边境扩大,许多战略上的重要山隘都归其所有。第五, 维持意大利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并且把它的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奥地利取得了伦巴底和威尼斯。以托斯坎纳大公国为奥地利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摩登纳公国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得埃斯特大公的世袭领地,以帕尔马公国为前法国皇后玛丽·路易斯的终身领地。撒丁尼亚收回萨伏依和尼斯二省,并且把热那亚合并于它。

这样,维也纳会议违反各国人民的愿望,恢复被推翻的封建君主的王位,使其重新压迫人民;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诸国的民族压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