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易十五时期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路易十四死于 1715 年,继位的是他的曾孙路易十五,当时他年仅五岁。在路易十五达到成年开始亲政后,他的昏庸暴露无遗。他整天寻欢作

乐,沉湎于酒色之中,而把政事完全委之于宠臣及宠妾之手。他的宠妾彭巴都尔夫人恃宠弄权,大臣之进退及将军之黜陟,都凭她个人之好恶。甚至对

外政策及财政大权也都掌握在她手里。她骄横任性,奢侈无度,为了建造堂皇壮丽的宫殿,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政治之腐败,于此可见一斑。

反动统治阶级愈腐朽堕落,镇压人民就愈凶,当时在法国亦是如此。一个大臣发出“逮捕密札”就可以逮捕任何一个人,并且可以无限期地把他关押在监狱里。大哲学家伏尔泰就曾因为与一个贵族口角而被捕入狱。政府对书刊及印刷品实行严厉的检查制度,大多数政治著作被禁止发行,甚至被烧毁,警察及密探遍布各地,对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加以恶密的监视。在监狱里实行各种非人道的刑讯,死刑采用了车裂、分尸等野蛮的形式。

但是,高压手段是吓不倒人民的。路易十五在位的 60 年几乎与人民运动相始终,农民骚动、工人罢工及城市平民的发动愈来愈频繁了。1749~1750 年在巴黎发生的骚动发展为人民与军队之间的流血巷战。这说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已经很不稳固了。

这个时期法国对外战争连遭失败,又从外部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如果说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的包围的话,那末到 18 世纪,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就占有了法国对外政策的首位。但是这个斗争以法国的失败而终。七年战争(1756~1763 年)结束时,法国不得不把它在美洲及印度的大片殖民地让给英国,从而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而法国也就失去了已往的商业殖民强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呈现一片黑暗,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国王的昏暴、宫廷的荒淫无耻、贵族僧侣的骄奢淫佚、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苦难等等——暴露得更加清楚了。这一切都遭到先进人物的有力抨击,这种抨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思想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莱里及马布利等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照耀在法国天空上,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伏尔泰(1694~1778 年)本名为弗朗索阿·马利·阿洛埃,自幼即以才华出众而崭然露头角。他一生中著作甚丰,通过抨击文章、科学论文及艺术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法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他首先对天主教教会进行大胆的攻击,他讥刺和嘲笑天主教教义的繁琐哲学及僧侣说教中的教条主义。在他看来,天主教僧侣就是一群“狂信者、骗子手”。他说宗教本身就是弥天大谎,基督教也不例外,天主教就是“一些狡猾之徒所虚构出来的最庸俗的欺骗之网”。他揭穿了《圣经》里面的各种迷信记载。他认为现存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来源于无知,而无知就是教会造成的。因此,天主教会是一切进步的障碍。他指出:只要消灭无知、迷信和狂信,那么一切都会好的。他号召为科学及进步而奋斗。

伏尔泰虽然以反对天主教为己任,但是他又承认有必要保留宗教,因为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上帝,那末也要捏造出一个来。”

为了批判当代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伏尔泰所理解的自由,便是取消农奴制,及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没有任何暴政。同时他也强调自由与法制的关系,他说:“自由只存在于依靠法律进行统治的地方。”但是他所强调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等。他并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他说:“在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上,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 他在他所著的《哲学词典》中对于“平等”作了如下解释:“除非有无限数量的有用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人类就是这样。”

他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度。他希望“开明”君主能动手消灭封建制度,取消僧侣特权,剥夺教会登记婚姻及死亡的职权,并且没收教会财产而实行僧侣薪金制。他还期待“开明”君主废除国内关税、统一法律。

他也提出改革法律的主张,认为罪与刑应该相称,反对刑罚过分残酷。他主张改革刑事诉讼法,强调重证据及实行辩护制的必要。他反对当时法国在审讯中实行拷打的办法。他要求改革司法,特别是取消用钱购买法官职位的制度。他也反对官爵世袭制度。

但是,伏尔泰对人民群众抱很大的偏见。他相信:政治权力及国家领导权应该由少数人,由富人掌握。他写道:“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可见他对人民群众怀恐惧心理。这都表明了他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

但是不管怎样,伏尔泰的功绩是不朽的。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 大胆揭露、讽刺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这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 年)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他著有《波斯人通信集》《论罗马盛衰的原因》《法的精神》及《保卫法的精神》等。在《波斯人通信集》中,他以两个旅行法国的波斯人的口气,嘲笑法国的社会秩序、法国的风俗习惯及天主教僧侣的愚昧;谴责宫廷的浪费、贵族的专横骄奢及专制政治的黑暗腐化等等。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用 27 年的辛勤劳动写出的巨著。他在这部书中阐述的政治思想,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孟德斯鸠首先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他证明: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避免地为地理条件、经济状况、人民的宗教,特别是其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制约。但是,据孟德斯鸠看来,最重要的因素是政治因素,亦即政治制度。他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律的精神及立法的内容,它甚至可以抵消地理因素的作用。在这里显然他夸大了政治制度的意义,他不了解政治制度本身是取

决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他的这个解释虽然很不科学,但是比起天主教神学观点,是前进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他重视政治制度的作用,所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了政治制度。他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的是民主政体,政权属于有限的人的是贵族政体。不过在他看来,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越少,则贵族政体就越巩固,因而他相信最好的贵族政体是接近民主政体的。在他看来,一个人按照法律并且依靠贵族来统治国家的是君主政体。他说:贵族的存在,是君主政体不可缺少的标志,贵族是君主政体中的“调和”力量。他相信以上三种政体都是合理的政体,除这三种政体外,还有一种政体,那就是暴君政体,这个政体是不合理的。他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个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一切,把其他一切人视同草芥;同时他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孟德斯鸠用最激烈的语言谴责暴政,他说暴政破坏了法国社会,暴政也违反了人性。他之谴责暴君政体,实际上就是抨击当代法国的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办法。在他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他建议实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及司法三个权力的分立,这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他指出:不但三个权力不应结合在一起, 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集中在一个机构手中。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里的话,那末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它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处于暴政之下,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末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 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他主张,在君主国家,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属于陪审法庭。接照孟德斯鸠的意见,行政权应该交给一个人,因为他认为惟有这样,办事才能迅速而有效率。他虽然要求由人民代表机关掌握立法权,但是同时他也希望对于这个机关加上一个限制,那就是:除了选出的人民代表机关作为下院外,还要有一个由贵族代表所组成的上院。

在要求三权分立的同时,他还强调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比如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预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的问题。他说:在这个情况下,尽管三个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妨碍,但是三者还是可以和谐运行的。

三权分立原则的锋芒是指向国王专制制度的,因为在这个制度下面,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及司法大权,而实行三权分立就意味着国王权力受到很大

的限制。因此,三权分立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的意义。而且这个学说对于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让·雅克·卢梭(1712~1778 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 自幼家境贫寒,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书匠、流浪的音乐家等等。贫困的流浪生活以及同下层人民的不断接触,使他深刻了解人民的疾苦。主人的鞭笞、贵族的凌辱和官府的欺压,加深了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仇恨。因此,他之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战士及伟大的民主旗手,并不是偶然的。

卢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把奔放的感情与深邃的哲理凝结在一起,从而不仅启发了读者的头脑,而且也感动了读者的心灵。他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法国进步社会,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就是在他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活动的。

卢梭的著作主要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等,通过这些著作表达了他那博大精深的民主思想。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劈头一句话就是:“人是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镣铐!”这有力地道出了饱受压迫而渴望自由的法国人民的心声。卢梭反复证明: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是他同时又看到广大人民却受贵族、僧侣的奴役,受专制暴君的压迫。因此,他大声疾呼,号召人民向这些压迫者兴师问罪,向吃人的旧制度开火。他对剥夺人民的自由的专制暴君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他严正指出:这种把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个自然人,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手里,是极不合理的。他说:“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并且永远不能够抗拒国王。”君主为了巩固本身的统治,尽可能把人民保持在蒙昧、软弱、贫困、愚蠢的状态之中。君主本人不是即位时就昏庸无道,就必定是王位使得他变成昏庸无道。换言之,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他愤怒地驳斥了关于君主都是神明,而人民都是牲畜的理论。他指出:压迫者是靠暴力进行统治的,但是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被剥夺了自由的奴隶终究会起来反抗的。人民是可以用暴力推翻暴君的。

他勇敢地捍卫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他宣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这样,卢梭名正言顺地阐明了革命权利的思想。

卢梭也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的不平等现象。他指出:社会“给富人所拥有的巨额财富以强有力的保障,而几乎弄得穷人不能安保他们亲手搭起的草屋。难道社会的一切利益不是都给豪强和富人占去了吗?难道全部肥缺不是都落在他们头上吗?难道免税的特权和优惠不都是只由他们享受吗?⋯⋯”

卢梭不但抨击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而且还深入地阐明了不平等的起源。

他相信人类最早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中,人们都是自由、平等的,都过幸福的生活。当时人们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国家和政权。人们道德高尚,友谊和同情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卢梭称这个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但是,在卢梭看来,人天生有改进的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工具的发明。有了工具后,人们便开始从事农业而过定居的生活。后来人们又制造金属工具,于是又改进了耕种。随着生产的进步,道德开始变坏,风俗也趋向浅薄。因此有些坏人开始侵占公有土地,私有财产也就产生了。这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私有财产之出现,又引起贫富的差别。而贫富之划分又导致斗争、骚乱及战争。因为战争对富人不利,他们就决定用奸计欺骗贫民,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借口下,向贫民提议同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建立“最高权力”。于是包括贫富居民在内的全体居民共同缔结社会契约,成立国家。在成立国家时,人们在富人欺骗下放弃了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 而接受了国家的统治。但是国家成立后,统治者并不按照社会契约的规定, 为人民谋幸福,而是压迫人民。因此,国家的产生是不平等的第二阶段。

最后,暴政的产生,是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不平等达到极点,人们的不幸也达到极点。但是为了摆脱这个悲惨状态,人们是不是应该返回到他所说的“黄金时代”呢?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说:“这样人们岂不要回到森林中去与熊罴共处吗?他认为,在这个情况下,人们的出路就是推翻暴政,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他主张在民主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及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因此他反对代议制度,并且攻击英国议会制度。他说,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

从这个主张他引伸出对于国家权力的看法。他认为在民主制度下面,既然每个公民都参加立法,那末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全体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从而这样的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致损害人民的利益。因此,只应加强这个权力而不应削弱或限制这个权力。这个权力也不应该加以分割, 因为人民的总的意志是不能分割的。正是基于这个看法,他反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在他看来,在民主共和国里,为了防止行政机关以私人意志代替人民意志,应该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定期召集人民大会,由人民大会对下面两个问题作出决定:一、是否愿意保存现存的统治形式?二、政府权力是否仍保留在现任人员手里?卢梭认为这样做,就会使行政人员永远处在被罢免的威胁之下,因而他们就不能不竭尽全力去执行人民的意志,而不敢肆意压迫人民了。卢梭在谈到人民与政府官吏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指出:“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

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于这些官吏来说,决不是什么订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人民的意志〕的问题;而且在承担国家所赋予他们的职务时,他们只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而并没有为自己争条件的任何权利。”卢梭的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国是以“小国寡民”为前提的。他所憧憬的便

是小型的民主共和国,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小型的共和国里才能做到每个公民都参加立法工作,都直接监督行政机关。他之所以向往小国寡民制度,与他早年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他生长在瑞士,亲眼看到瑞士盛行的小国寡民制度。他还梦想把欧洲分割成许多小型共和国。

卢梭对于他所设计出来的民主共和国,赞美备至。他说:在民主下面, 人们虽然不如在“自然状态”下那样无拘无束,他们必须服从国家权威,但是他们仍然是自由的。因为全体人民都参加立法,一个人服从法律就等于服从自己,从而服从民主政权就会保证个人幸福及自由。固然,他失掉了“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但是在民主共和国里所得到的东西要比在“自然状态” 下所得到的东西多。在民主制度下面,“他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他的思想得到扩展,情操也高尚了,他的全部灵魂都提高了”。他从“蠢笨的、受限制的动物”变为“有思想的生物——人”。

卢梭也为民主共和国设计了一个社会经济改革方案。他并不反对私有财产制度,他认为私有财产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他所反对的只是贫富悬殊,“一小撮人沉溺于奢侈生活而大多数人缺少生活最必需的物资”的现象。在他的理想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有不多的财产,足以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其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他以为这个理想是不难实现的,为了防止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提议改革税制,征收遗产税及累进税等。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断定卢梭是一位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在他的思想言论里,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作为一位向封建社会冲锋陷阵的战士,能够用锐利的笔锋直接刺进封建专制制度的要害,并且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为饱受压迫的人民指出了斗争的方向。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

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 年)、霍尔巴赫(1723~1789 年)、爱尔维修(1715~1771 年)——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一般都是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作斗争。

18 世纪法国唯物论是在自然科学比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当时, 数学、物理学及天文学都有显著的发展,这就使得这些思想家们有可能认识到:世界并不是什么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宇宙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离开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它决定了人们的主观意识。

百科全书派认为宗教是一种有意识的欺骗。霍尔巴赫写道:“在我看来,宗教之所以被臆想出来,只不过是要抬高国王的身价以统治百姓,并把百姓置于国王权力之下。”不过法国唯物主义者还不能正确解释宗教的起源及其阶级本质。按照他们的见解,宗教产生于蒙昧无知,只要普及知识启发人类的智慧,就会消灭它。可见,他们并未能从社会经济的基础去探讨宗教的起源及本质。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论是机械唯物论,他们不了解自然界的发展。他们虽然不否认物质的变化及运动,但是他们视变化为物质的量的增减,还认识不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也把宇宙看作是一架物质的机器,否定有偶然性,也否认人类意志的能动性,这样就陷入宿命论中去。

法国唯物论者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便是:尽管在解释自然现象时, 他们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一接触到社会历史现象,他们就落到唯心主义泥沼中去。霍尔巴赫就认为君主的心情及怪癖是战争及战争所引起的破坏、灾难的原因。不过,他们在讨论社会政治问题时,也提出过某些独到的见解。比如,在他们看来,社会制度的改造,必须先从教育入手。

百科全书派在政治主张上一般都是温和的,大部分人把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虽然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有时也承认人民有反抗暴君的起义的权利,但是由于害怕群众害怕革命,他们更强调“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 通过和平途径来使社会适应资产阶级的发展。

但是总的说来,百科全书派在启迪人们的知识及破除愚昧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启蒙运动中还有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思想家梅利叶(1664~ 1729年)、摩莱里(生卒年不详)及马布利(1709~1785 年)诸人。这几个思想家共同点是:他们不仅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且也反对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是他们都是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共产主义者。归纳起来,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贡献有如下几点。第一,他们高举理性的

旗帜,把人们从长时期的思想僵化中解放出来。他们用理性去批判宗教迷信,批判腐朽的专制制度,批判反动的特权等级制度,批判当代法国的一切黑暗不合理的现象。他们用理性为武器去冲破中世纪以来所设置的种种“禁区”,冲破一切禁锢人们思想的网罗,引导人们独立思考,并且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未来的美好的图景。第二,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并且宣布人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人,无论其出身如何,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都应该成为有知识的人、自由的人,都应该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而不要继续当专制制度下默不作声的奴隶。第三,一部分先进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否定有超自然的所谓神的力量的存在。他们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向宗教神学宣战,从而在破除人们的宗教迷信思想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第四,少数启蒙思想家,如卢梭等人,提倡起义或革命的权利。他们认为,当人民的自由和权利遭到蹂躏时,人民有权利发动革命来推翻压迫

者。他们的这个主张,成为 18 世纪末法国人民举行大革命的重要的理论根据。

18 世纪启蒙运动,实际上为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大革命中成为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