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与俄国国际影响的增长

在 17、18 世纪,俄国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是通过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它的疆域愈益扩大,国力愈益增强,在国际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来在近代开端时,俄国处在强邻的包围之中。在南方,土耳其占据着黑海北岸及克里木半岛,从而封锁了俄国到黑海的去路。在西北方,瑞典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因而截断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去的道路。在西南方,俄国又与大国波兰为邻。

当时俄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大商人都迫切要求打破这个局面,要求俄国实现以下两大任务:第一,夺取瑞典手中的波罗的海东岸的土地,以打通到波罗的海去的通路。第二,夺取土耳其手中的黑海北岸土地,以打通通往黑海及地中海去的道路。这是因为实现上述任务,可以满足地主贵族的领土扩张欲,也可以满足大商人发展对外贸易的要求。这两大任务在 18 世纪都实现了。

首先为实现这些任务而斗争的是彼得一世(1682~1725 年)。彼得一世的目的不止于夺取出海口,而且还想建立在欧洲的霸权。

彼得一世早在 1695 年就迫不及待地出兵攻打土耳其,翌年又出兵,结果只占领了亚速夫,而夺取出海口的计划失败了。

1700 年,彼得一世又集中兵力发动了侵略瑞典的战争,这个战争前后持

续 21 年之久,史称北方大战。结果,瑞典大败,俄国

乃从瑞典手中取得了波罗的海东岸土地。第一个任务实现了。

但是彼得一世在位时期始终未能完成夺取黑海口岸的任务,这个任务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时才完成。通过 1768 年到 1774 年和 1787

年到 1791 年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俄国终于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黑海北岸的大片土地,并且取得了在黑海上自由航行的权利。

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犹不满足,她又积极策划瓜分波兰。波兰瓜分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 1772 年,参加瓜分的有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在瓜分中,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一部分拉脱维亚地区;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波莫热省(格但斯克市除外)、海尔姆诺省(托伦市除外)、马尔鲍克省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一部分大波兰、库雅维亚地区;奥地利占领维斯瓦河和桑河以南地区,加里西亚的大部分。第二次瓜分是在 1793 年,只有俄国和普鲁士参加。俄国取得白俄罗斯的一部分,立陶宛的一部分和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大部分地区。普鲁士取得格但斯克和托伦两个城市和大波兰的几个省及玛佐夫舍的一部分。第三次

瓜分是在 1795 年。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普鲁士夺取了其余的西部领土、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波兰灭亡了。

通过上述对瑞典、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及参加对波兰的瓜分,俄国从偏处东北欧的弱国变为东欧的强大国家,并且成为东欧的霸主。

俄国之所以能够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并且一跃而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是和彼得一世的改革分不开的。他在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初推行的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内部力量,从而才能够在国际斗争中取得一连串的胜利。

彼得一世的改革,大体上有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17 世纪俄国专制制度尚未开始形成,地方的封建贵族拥有强大势力,甚至中央政府大权也为大贵族所把持。由贵族组成的杜马权力很大,沙皇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军队也为贵族所操纵,沙皇也无力支配军队。彼得一世看到这种政权涣散状况不利于对外斗争,因此他即位后不久就着手加强专制制度。为了这个目的,他想方设法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取消贵族代表机关——杜马,而另外成立了从属于沙皇的国务院。国务院是立法机关,也是监督行政的机关。为了打击地方贵族的割据势力, 他又把全国分为八省,派省长到各省去替沙皇管理地方。他又改革教会,使俄国东正教教会完全听从沙皇管束,使其成为沙皇统治的精神工具。此外, 军队也从大贵族手中转移到沙皇手中。沙皇权力的加强,使得沙皇有可能得心应手地推行对外侵略战争。

第二,厉行军事改革。彼得一世认识到为了争取出海口,为了争夺欧洲霸权,必须建设海军。为此,他在 1697 年亲身到西欧诸国旅行,在那里学习造船术,并且聘来大批技术人员。1698 年回国后便开始建造舰队。在陆军方面,也进行大规模建设,成立军官学校,训练新式军事干部,取消军队中的封建贵族的特权,成立兵工厂等等。由于实行这些改革和建设,俄国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第三,发展工业。早在 1695 年对土战争失败后,彼得一世就认识到工业落后是俄国挨打的重要原因,此后他发展工业不遗余力:一面成立国家工场,一面奖励私人企业。鉴于在农奴制的俄国缺乏自由劳动力,他下令把乞丐编入工场。但是更重要的措施是:1721 年他下令允许商人购买农奴,以便手工工场使用农奴劳动。这样的农奴在人身方面仍是不自由的,在人格上依附于工场主。此外,他也鼓励地主开设工场,用自己的庄园上的农奴进行生产。在这个政策下,在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手工工场有了相当的发展,呢绒、麻布、皮革的生产增加了好几倍。生铁的生产也大大增长。并出现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炼钢业、造船业及丝织业等。到彼得一世在位末年,俄国大约有二百四十个手工工场。工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家军事力量起了巨大

作用。

但是,18 世纪俄国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也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俄国。

首先,当时瑞典国内政治斗争很尖锐,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很大。瑞典农民在中世纪是自由的,他们大多数在自己的地产上或国有土地上劳动。但是到 16 世纪中叶以后的 100 年内,国有土地大部分被上层贵族夺去,于是农民落到贵族地主的剥削下面。1655 年以后,国王下令把转到贵族手中的土地部分地归还国家。1673 年到 1680 年又实行了土地归还国家的政策。这引起了贵族的极大不满,因而发生了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尖锐斗争。这个斗争大大地削弱了瑞典在对俄战争中的力量。

其次,波兰虽然原来是一个东欧的大国,但是其内部存在严重的弱点: 大封建贵族势力很大,他们割据各地,而国王权力很小。而且国王是选举产生的,他成了大贵族手中的傀儡,每次选举总要引起大贵族之间的争吵。这一切都足以招致外来干涉,促成了列强对波兰的瓜分。

再其次,土耳其虽然有广土众民,但是到 18 世纪开始衰落,政治黑暗, 军队腐化,以致在对俄战争中无力取胜。

最后,西欧局势有利于俄国。18 世纪上半期英、法两国拿出全力互相搏斗,无暇干涉俄国在东方的行动。到 1789 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欧洲封建国家集中力量与法国革命作斗争,也无力限制俄国的侵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