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1688 年革命虽然提高了国会的权力,使其享有充分的立法大权及财权, 但是却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并且使国王及大贵族继续掌握任命官吏的权力。结果,英国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的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不仅在任用官吏方面弊端丛生,而且在晋升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晋升不是凭才干大小、勤奋程度及工作贡献,而是靠资历及奥援。平时缺乏考核,对无能者不加以淘汰,成绩突出者不予以破格提拔。结果,冗官多,效率低,工作混乱。

  1. 世纪 80 年代,国会对文官制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进行过某些改革, 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及大贵族手中转到各部门负责人手中,由他们推荐任用。但是这个改革仍不能杜绝用人唯亲或用官职送人情的现象。1836~ 1854 年间经过财政部推荐的 55 名文官人选中,有些人因体弱或年龄关系不能胜任工作,有些人完全不符合条件,还有的人品质恶劣。

针对这些不合理现象,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亟力主张改革。在财政大臣格拉斯顿的授意下,屈维廉和诺斯科特二人对英国文官制度的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且在 1853 年年底拟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在报告中痛陈当代文官制度中的弊害,提出了全面改革的建议:第一,建议政府通过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各级政府官吏(由选举产生的高级官员及内阁大臣、国会议员除外)只有参加考试合格者方予以任用。中央成立一个三人文官制度委员会(由国王钦定人选),负责考试事宜。第二,建议平素对文官实行考核制度,根据当事人的工作成绩及勤奋程

度晋升。报告指出:对通过考试吸收进来的年轻人,应首先给他们安排最基层的职务,使其从事适合本人能力及文化程度的工作,通过工作使他们经常意识到:“他们的晋升和未来的前途,完全取决于他们履行职务的勤奋程度和能力。靠一般的才能和适当的努力,他们可以有信心地期待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有卓越的才能,他们就有理由希望得到职务中的最高奖赏;但如果他们表现得明显地不称职,或是不可救药的懒惰,那末他们就必须准备离开他们的岗位。”第三,建议政府文官应分为高级与低级两大类, 要求高级文官有多方面的才能及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工作经验,因之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者。要求低级文官必须是受过一般中等教育者。

1854 年 2 月,这份报告提交国会讨论,但是除了格拉斯顿等少数自由主义者赞成外,大多数人都表示反对,贵族议员反对尤力,因为考试制度会剥夺他们的特权。因此,该报告中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

在克里木战争期间,英国政府机构的混乱及工作效率之低下暴露无遗。陆军部的官员既庸碌无能,又玩忽职守。英军在战场上的伤亡很大,但前线缺乏药品,粮食也未能及时运到,因之士兵因伤重或饥饿而死者,不可胜数。当时的亚伯丁内阁就是由于这个缘故而下台的。

1855 年 2 月,帕麦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本人虽然不甚支持改革,但是为了平息当时被前线败局激怒了的舆论,满足自由主义者对改革的殷切期待,同时又尽量不去触怒国会中的贵族议员,他决定进行一次温和的改革。5 月 21 日他也不经国会讨论,径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实行了文官制度的初步改革。

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因为它并不要求实行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 而只是要求在被推荐的候选人中间进行考试,而且只限于已经充任低级职务的年轻人。这种考试与其说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不如说“只是为了淘汰那些不称职的人”。

1868 年格拉斯顿内阁上台后,继续推进改革,力争实现公开竞争的考试

制度。1870 年 6 月 4 日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规定: 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同时又规定外交部及内务部除外,而且某些高级文官仍可以不经过考试而直接由大臣任命。

此后,又经过不断的改革、补充或修正,文官制度日臻完善。

  1. 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作用和意义是很大的。第一,就改革的作用来说,通过改革,文官质量大大提高,由于文官是经过择优录用的, 他们一般都具备较丰富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及相当强的业务能力。而且他们一般任期较长,不随内阁的变换而变换,因而成为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政策连续性的有力保证。19 世纪中叶英国国家机构不如欧洲大陆国家那样庞大臃肿,那样官僚化,而是政府官员办事能力强、效率高——这一切都不能不归功于文官制度的改革。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在当时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官制度的健全有关系。

第二,就改革的意义来说,这次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对封建贵族的斗争的巨大胜利。本来,通过 1832 年国会改革及 1867 年国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越来越巩固了。现在实行文官制度的改革, 又剥夺了封建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并且使政府机构成为执行工业资产阶级意志的得心应手的工具,这就进一步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