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伦与狄更斯

  1.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风雷激荡,封建反动势力死灰复燃,民族运动和工人运动日益发展,这一切交织而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的局面。当时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反映资产阶级民主倾向,它对封建主义的专横和资本主义的新暴政同样愤懑,它用“感情主义”反对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 通过缥缈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奔放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与当代罪恶现实相对立的形象,以抒发其反抗的激情。英国杰出诗人拜伦就是这个思潮的卓越的代表之一。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年)出身贵族,剑桥大学毕业后任上院议员,曾在议会发表演说并创作诗歌,抨击政府对“鲁德运动”的镇压。他在反动政府迫害下,浪迹国外,先后在瑞士和意大利侨居,并参加意大利烧炭党的反奥斗争。1823 年前往希腊,热情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

拜伦创作的主要诗篇大多写于神圣同盟张牙舞爪时期,计有:《恰尔

① 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第 292 页。

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鲁德工人之歌》《东方纪事组诗》《该隐》

《别波》《青铜世纪》《逝去的韶光》和诗剧《曼弗雷德》等。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8 年),是拜伦最主要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由四千七百多行诗句组成的叙事、抒情长诗。《游记》共分四章, 用多样的调子,包括议论、赞颂、讽刺、戏谑、哀沉的挽歌、战斗的号角, 吟咏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以及人在和大自然融成一片的祥光瑞彩中载歌载舞的情景。特别是《游记》借主人翁漫游欧洲各国,抒发作者对神圣同盟的极度愤恨;反映人民群众反侵略、求解放的呼声;并热情歌颂、启发和号召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人民,为争取独立和自由而斗争。如他在《游记》第四章《哀罗马》中写道:

自由大纛破且黄, 天风高卷仍飘扬! 角声虽断余音在, 暴风雨后最铿锵!

拜伦的诗篇以火一般的热情,奔放流畅的诗笔,音乐般的语言和节奏, 猛烈地抨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残暴,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歌颂“自由”与民族解放。诗篇的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历史阶段起过进步作用,有过很大影响。但拜伦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对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的宣扬,很大地损害了他创作的思想价值,反映了他的作品的阶级局限性。

到 19 世纪 20 年代,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已逐渐代替浪漫主义。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和杰出的代表。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年),生于波特西的一个贫苦家庭,最初在一鞋油厂当童工,后学会速记,充当国会记者。狄更斯勤奋自学,经常在大英博物馆图书室中孜孜不倦地攻读,学业精进。1836 年发表处女作《特写集》小说两本,1837 年,发表《匹克威克先生外传》震动了当时文坛。1844 年后,他经常居住瑞士、法国和意大利,创作小说多种,1846 年创办了一份激进派报纸《每日邮报》。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奥利弗尔·退斯特》(1838 年)、《大卫·科波菲尔》(1850 年,自传性小说)、《艰难时世》(1858 年)、《双城记》(1859 年)等。

狄更斯的小说大多创作在宪章运动前后,是宪章运动时代整个英国的社会风情画。他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在他的创作中,用犀利的笔锋、辛辣的嘲讽、敏锐的观察,拨开充满腥风臭气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巨大垃圾堆,掀去那个社会最黑暗、最阴森角落的帷幕,展现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多面的、纵深的、广阔的丑恶画面;细腻地勾划出一幅伤天害理、无恶不作的各色资产阶级人物的百丑图。他把抨击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结构的各个方面,包括国会、政府、法院、监狱、学校、

孤儿院、家庭等等。但他并不能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也找不出解救之方。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错误地认为“善”、“仁爱”、“宽恕” 是医治资本主义痼疾的万应灵丹,幻想“上层分子”对“下层人民”一掬其“同情之泪”。他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但又惧怕革命。这些,反映了他的创作的两重性和阶级局限性。

虽然如此,但他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简单地描摹“现实”,而是“典型地再现”现实,并且对资本主义的抨击,不是笼统的、刻板的、模式般的说教,而是用深刻的、隽永的嘲讽和幽默,使人们在回味无尽的笑声中迸发出对资本主义丑恶与罪恶的憎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强烈批判性,在当时历史阶段,使他成为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和法国的巴尔扎克并驾齐驱,蜚声于世界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