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及其军国主义
普鲁士是德意志诸邦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从 17 世纪到 20 世纪 40 年代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普鲁士国家是靠不断地扩张领土而发展起来的。
早在 10 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的索伦山上一个城堡。到 12 世纪,这个家族的代表又成为纽伦堡城市的城主。1415 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又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帝侯称号。勃兰登堡位于德意志东北边境,经常与邻近的斯拉夫人发生战争,因而它的军队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 16 世纪宗教改革中,勃兰登堡选帝侯接受了路德教(新教),这就使得他有可能攫取天主教教会的土地财产,由是勃兰登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到 17 世纪初,勃兰登堡选帝侯又利用婚姻关系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马尔克及拉文斯堡。1618 年, 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又取得了波兰的附庸国——东普鲁士,因而他就由勃
兰登堡选帝侯一变而为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侯。为了取得东普鲁士,他不惜向波兰国王称臣纳贡。三十年战争结束时(1648 年),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兼并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同年,他又趁波兰新王即位的机会,摆脱了对波兰的臣属关系。到 1701 年,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普鲁士国王的称号。由是,勃兰登堡— 普鲁士选帝侯国就变为普鲁士王国。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从奥国夺取了西里西亚。1772 年在瓜分波兰时,又分到西普鲁士(格但斯克和托伦除外), 这样就把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如果说它原来的领地勃兰登堡的面积是 23,751 平方公里的话,那末到 1772 年就增加到 194,891 平方公里了。
普鲁士之兴起,是有其经济前提的。正是在 17 世纪以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能强盛起来。普鲁士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二:第一,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利。贸易航路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虽然引起整个德意志经济衰落及停滞,但是却促进了勃兰登堡的经济繁荣。贸易航路的转移,使得南德意志和中部德意志的个别地区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寻找贸易出口,而勃兰登堡就成为必经之路,因为德意志流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一切河川(易北河、奥得河、莱茵河及威悉河)都流经勃兰登堡的领土。
第二,霍亨索伦王朝实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普鲁士经济发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早在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期(1640~1688 年)就开始奖励工、商业发展。1685 年法国政府取消南特勅今后,胡格诺教徒纷纷逃往国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国流亡者并给予优待。至 1703 年,大约有 20,000 名法国胡格诺教徒和 13,000 名其他国家的新教徒定居到勃兰登堡。他们主要是商人及技艺高强的手工业者,因而把资本和技术带到这里。这些新来的移民建立了毛织和棉织手工工场,进行丝的加工,进行天鹅绒、蜡烛、绢带等物的生产。但是在农奴制存在的条件下,自由劳动力来源非常有限。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狱囚、流浪汉及乞丐充当新工业的劳动力。其孙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 年)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特别奖励军事工业,如毛呢工业。
普鲁士的崛起,也是和它所推行的军国主义政策分不开的。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的统治者就把国家变为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普鲁士军队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八万五千四百六十多人, 相当于全国居民的 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十三位,但是其军队数目占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用在军事上。普鲁士军队的军官皆是容克(地主贵族)出身,普通士兵则由雇佣兵及农奴兵构成。在军队中强调盲目服从,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虽严,但一到战时,军官则纵容士兵烧杀掠劫。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与容克阶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大, 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子弟提供更多的当官的机会。第
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子弟提供更多的军官职位。第四,强大的军事机构,可以有效地维护容克阶级赖以存在的农奴制度。
容克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力量是建立在农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农奴制第二版”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突出。从 16 世纪到 17世纪上半期,普鲁士,特别是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又农奴化了: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地主还对农奴行使警察权及司法权。地主的横霸势力统治了普鲁士整个农村。在剥削农奴劳动的基础上,地主的财富增加了,他们每年把大批粮食输往西欧先进国家。容克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和统治,是受到普鲁士专制主义国家机器的保
护的。1653 年,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和容克达成协议,颁布了贵族议会的决定,肯定了容克向农民征收劳役地租及代役租的权利,也承认了容克对农民行使的警察权及司法权,容克则同意选帝侯向农民和城市居民征收“军事税”,用以建立常备军。
普鲁士专制主义国家机器不仅维护了农奴制剥削,而且也是统治阶级对内榨取民脂民膏压制民主及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工具。
但是,必须看到:普鲁士专制主义国家机器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普鲁士国家机器自从 18 世纪 20 年代以来就达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化和“合理化”。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形成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一切都按照规章办事, 节约及廉洁蔚为风气,甚至宫廷也励行节约开支。因而普鲁士的行政管理制度为全欧树立了一个典范。
而且,普鲁士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腓特烈二世(1740~1786 年)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容抹煞的。他大力提倡向国内落后地区移民,开垦荒地(如开垦奥得河沼泽地)及开凿运河,修筑公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假如没有国家发挥作用(提供财政资助,任用有组织才干的官员,统筹计划及组织领导等等),这些建设是无法完成的。此外,他还对普鲁士的科学、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重建普鲁士科学院,重新起用被驱逐出境的启蒙思想家。他还与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交往。他也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然而这些都丝毫改变不了普鲁士专制主义的阶级本质。而且,普鲁士专
制主义再加上军国主义,便构成所谓普鲁士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上级的盲目服从,对下级的蛮横无理,民族主义傲慢及对外的侵略成性,好勇斗狠,强权即公理的思想等等。而这个精神的主要体现者便是容克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