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旅游经济产业化及其标志一、产业部门的形成特征
旅游经济产业的形成,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的。而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各种产业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要把握旅游经济产业化过程,首先必须对产业部门形成的共性特征有明确的认识。
(一)产业部门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通常是由不同的分工领域所组
成,这些分工领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业部门或行业部门。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规定,所谓产业部门是指国民经济内部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专门从事同类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总称,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商业部门和建筑部门等。每一产业部门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部门”,如工业部门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工业等部门。因此,在国民经济管理中,为了区别不同层次的部门,通常把较高层次的部门称为“产业部门”,如第一、二、三产业和农、工、商、建筑、交通五大产业部门;而把较低层次的部门称为“行业部门”,如机械行业、电子行业、纺织行业等。为了正确认识产业部门的概念,除了以上界定外,还必须正确地把握以下几点:
-
产业部门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较高层次的部门,是以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范围来进行界定的。通常是指从事同类产品(替代品或互补品)或劳务的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集合,并不是按行政管理系统来划分的行政部门系统。
-
产业部门主要是指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部门,包括从事物质资料(即物质产品)生产和非物质资料(即提供劳务)生产的部门集合,但一般不包括非经济活动的部门,如教育部门、文化艺术部门等。
-
产业部门与行业部门的层次界定和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例如,冶金工业部门相对于较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言,属于行业部门;但相对于较低层次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而言,它又是一级产业部门。因此, 在一定情况下“产业部门”和“行业部门”往往又是可以通用的。
(二)产业部门的形成特征
产业部门的形成,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引起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分工专业化,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又促进社会生产向集中化、协作化和联合化发展,从而促使各种产业部门不断形成和发展。现代社会分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第一层次的分工称为一般分工, 即有关一、二、三产业和农、工、商、建筑和交通等五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第二层次的分工称为特殊分工,也就是对第一层次中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行业分工,如农业内部进一步划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工业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子工业、纺织工业等。第三层次的分工称为个别分工,主要指个别经济单位内部的分工,如机械加工企业内部的车、钳、铙、刨、磨等工种的分工等。
根据现代社会分工的三个层次,社会分工引起产业部门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途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分工深化,促使个别分工日益普遍并逐渐独立为新的分工领域,上升为特别分工乃至一般分工,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部门。例如,工业是从农业中的个别分工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独立产业部门,而商业又是在工业中的个别分工基础上分化成的新的产业部门。第二条途径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逐渐独立为新的分工领域而形成新的产业部门。例如,化学工业部门的形成是由于化学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结果;而现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则推动了现代计算机产业部门的迅速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产业部门的形成可能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
果,也可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但无论是从哪一种途径形成的产业部门, 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征:
-
经济活动的集中化。即表现为人们对某类产品需求的集中指向和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而出现的生产和供给的迅速集中化过程。
-
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即在经济活动集中化基础上,出现了从事同类产品或其中某一部分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化,从而有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分工领域。
-
生产经营过程的协作化。即随着产品生产专业化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化发展,必然引起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促使各企业、部门之间在产品、产成品和零部件生产和交换关系上的相互依存、密切协作,从而促进产业部门的形成。
-
生产经营的联合化。即随着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从原材料采掘、加工、经营到各种生产废料的综合利用等相关的企业、部门联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技术经济联系的经济联合体,并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