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确处理激励中的辩证关系

  1. 局部服从整体。坚持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将社会的需要摆在第一位, 要求教师自觉地按照社会的需要来改变自己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和行为, 在奖励时必须配之必要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思想教育。

  2. 摆正满足需要与承担义务的关系。讲清个人既有向集体要求满足的需要,同时就必然存在向集体贡献的义务。满足需要是承担义务的动因,承担义务又是满足需要的基础和前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3. 赏罚分明,处理好奖惩关系。对教师工作要准确鉴别,优奖劣惩,以奖为主,以罚为辅,有机结合。领导要引导转化,让挫折变成再生力,使赏罚都成为激励元素。关键是领导要深入实际,赏罚准确、公正、合理、得当, 就可鼓励积极者,抑制消极者。此外奖惩要有公开性、明确性、直观性,还应注意个别差异性,不仅要考虑奖励物是否合乎受奖者的需要,而且要阐明颁奖的社会意义。使教师在获奖的欣喜之中,感受到自己行为对社会贡献和积极意义,促使需要动机的明确、高尚并保持稳定性。

  4. 在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的关系上要取长补短,把“好事做好”,避免因奖励不当,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或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弊病。要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在教学岗位上做出成绩的要大力表扬;在工作或业余时间做出贡献者要大胆鼓励。采取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相结合方 法,将心比心,努力把好事做好,给受奖的个人和集体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高尚的心理品质,促使教师良好的动机整体化、社会化。

  5. 重视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首先要用人所长,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其次要给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使教师对本职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爱。第三,在奖励时不仅要注意外部奖励,如奖金、奖品、表彰,更要注意奖励时对人的信任、尊重和理解等,使外在的奖励逐步内化为自我行为的评价和鼓励,同时要帮助教师逐步使内外评价趋于一致。

  6. 在做好非报酬激励的基础上适时采用报酬性激励。领导要设身处地全面分析,使教师在获得生理和精神需要满足的同时,逐步使其需要动机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社会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不断产生满意感的同时,消除减力情绪,形成增力情绪,进而形成教师群体积极的动力定型。

  7. 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和奖励物品,从不同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颁奖时有的应及时奖励,如化愁为乐;有的应延时奖励,如过于兴奋而乐极生悲。不仅要注意奖励教师良好的

思想品德,还要注意奖励教师中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教改成果。使教师觉得自己有发展前途有奔头,产生实际的、持久的、强有惫的激励作用。

  1. 全面辩证地处理激励的长期性、经常性、周期性、层次性、有序性、复杂性,尽可能地把一碗水端平,减少人为情感因素的消极影响。变“人治” 为“法治”,树立法治观念,遇事要以民主约定的规章制度办理,同时要灵活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多方位、多变化地创立友善的教师群体。

诚然,影响中小学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以及激励中的辩证关系,仅仅从教育内部的改善和理论上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全社会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按照《ERG 论》的分析,当教师较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时,对高层次需要的渴望追求越大。我们只有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努力奋斗,才能进一步加快步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