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才之帅也

——读史偶得

河南汝南教师进修学校 任汝中

近日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有关才德关系的论述,令我颇受启迪。不妨录之,以飨同道。

这段言论是司马光在总结春秋时晋大夫智伯之亡的历史教训后提出的。他首先指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司马光目击了这段历史,分析了产生这类悲剧的认识根源,“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其关系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根据不同的德才将人们划分为四种类型: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在任用人上,司马光认为,必须重用圣人君子,倘遇既无圣人也无君子的特殊情况,宁用愚人,也绝不能重用有才而缺德的小人。因为小人的本性是:“挟才以为恶,而且其智足遂其奸,勇足以决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这就是司马光的德才观。虽然他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谈论德才观点的, 然而他主张把德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以德驭才,却是令人信服的。他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也注重德,他主张:“弟子入则孝,出者悌,谨而言,泛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显然,在他看来,“学文”就像农民养猪喂鸡一样,仅仅是修德的副业而已。孟子说得干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朱熹的结论更为具体:“古之圣所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在他们看来,教学生并不在于只是记事、读书、做文章,而是明理修身,养成好品德。立业德为首,树德先修身。

作为今天的教师,更要超过古人。素质教育强调的就是德育,教会学生做人。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把育人看成头等大事。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会贻害他一辈子。为了新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应当铸造一代又一代人格健全、灵魂高尚的建设者。优秀的国民始终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保障。当年,鲁迅先生曾高瞻远瞩地提出“立人——立国”的思路,强调:“人立而后事举”,正符合中共中央《决议》的中心所强调的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人”的精神建设。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完全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崭新的民族精神,铸造高尚的民族灵魂,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