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第一节 历史教育研究的意义与分类

一、历史教育研究的意义

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抓好教育工作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有的教育家曾断言:“谁把教育工作搞上去,谁就能掌握 21

世纪”,“要想掌握 21 世纪,必须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一个称职的教师,按照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不应仅是以完成一般教育、教学工作为满足,还应具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实践表明,不少优秀历史教师的成功奥秘,就在于他们总是把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互相结合起来,做到彼此促进,相互推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倡历史教师搞点科学研究,既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需要,更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1.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特定的心理个性、兴趣爱好,有主观能动性。譬如,同样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 其效果却是大相径庭。为什么?如何解决?单凭经验,也许可以解决于一时,但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有关教育心理理论,结合对象具体实际,进行一番科学研究。这是其一。其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怎样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靠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认真踏实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才能逐步认识和把握。其三,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加快,教育、心理和学科教育理论的日新月异,也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任务,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1961 年,美国教育学会发表的《谁是优良教师》一书中说:“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结果是在最初阶段随经验的增加而迅速上升;以后 5 年或更长时期,进步

速度逐步下降,以后 15 至 20 年无大变更;再后则趋于衰退。”①这就说明了不学习、不研究,光凭主观经验,业务水平必然“下降”,乃至“衰退”, 也说明了开展科学研究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关系。

  1.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需要。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按规律办事,就能提高质量,反之,则会降低质量,甚至遭受挫折。教育、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认识和掌握其规律,就得有孜孜以求,刻意探索的精神。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然而这种感性认识充其量还只是表面的、现象的、局部的,还需要经过大脑

① 引自《师范教育的现状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9 页。

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科学思维过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通过自我探索、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不仅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完成任务,实现保证,离不开教师的研究工作。其中,既要加强对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更要重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后两方面的研究,近几年虽然有所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问题不少。即使是研究得较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还有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这些,都有赖于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培养人才需要科学研究, 开展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