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

纵观我国历史课程的发展,基本特点十分明显,始终是固定的单一的体制,这种课程模式可以追溯到近代。表 4-1 至表 4-3 是新中国成立前几个主要的历史课程设置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内容 周时中国史 3

内容

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

周时2

内容

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

周时2

内容

东 西 洋国史

周时2

内容

东 西 洋各国史

周时2

表 4-2 1913 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历史课程设置

第一学年

第二学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内容 周时本国史(上古、 2 中古、近古)

内 容 本国史(近

代、现代)

周时2

内容

东亚各国史、西洋史

周时2

内容西洋史

周时2

表 4-3 1932 年《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历史课程设置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内容 周时

内容

周时 内容 周时

内容

周时

内容

周时

内容

周时

本国史

2 本国史 2

本国/外国

2

本国史

4/2

本 国 / 外

国史

2/2

外国史 2

上述几次历史课程设置中,历史课均为必修课,学科结构都是通史体。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为指导,突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但是从课程体制方面分析,历史课程设置仍是单一的必修课,历史课程

结构仍是传统的学科系统课程。这期间先后颁布过六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其中历史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4-4。

这个状况,随着宏观层次的课程改革,也开始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等单位编制的 1990 年历史教学新大纲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制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这两个文件的有关历史课程设置如表 4-5、4-6。

表4-4 新中国成立后六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计划)及课程设置情况

表 4-5 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90 年修订本)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必修课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选修课活动课

兴趣活动

中国古代史

兴趣活动

表 4-6 上海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历史课程设置

学段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阶段

年级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试行方

必修课

选修课

社会课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世界史

近现代的中国与世界

历史

历史

历史

活动课

每周10-12 课时

每周6-8 课时

试点方案

必修课选修课

社会课

社会课历史

社会课历史

社会科学基础

历史

历史

历史

活动课

每周10-12 课时

每周8 课时

上述两个课程方案中,历史课程打破了单一的必修课体系,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必修课给学生以历史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进行共同的思想教育。选修课侧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活动课则通过历史考察、参观、调查、讨论、演讲、竞赛、制作等形式培养能力与技能。在上海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历史课程结构除学科系统课程外,还增加了综合课程,如小学、初中的“社会课”,高中的“社会科学基础”。高中阶段必修课采用以历史比较为主旨的中外历史合编的新体系。选修课主要是以专题为序列组织的课程,如文化史、宗教史等。

在中观上,历史学科的课程范型按照不同的目标有多种结构。例如以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授为主要目标的线状结构;把历史知识分解成若干要素,以专题为序列组织的块状结构;旨在授与学生以结构化的历史科学概念体系,同时提供探究发现过程的框架结构;以一门核心课程和若干微型课程相组合,既给学生基础知识,又开拓智能深广度的组合结构;将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相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结构等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将逐步建立起合理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发挥历史学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课程的开发,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因为任何课程的实施,如果不结合本校、本班实际作一番“再编制”、“再设计”,要想取得成效,那是不可思议的。许多具有课程意识的第一线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制,在课程开发中发挥了创造性作用。加以历史发展规律教学为主旨,以历史发展线索表为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以中外历史比较为主旨的中外历史结合的体系; 以情感教育为主旨的以课题组织教材的体系;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主旨的以范例性历史事件组织的教学体系;以发展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为主旨的以读、议、练形式组织教学的体系等等,都是历史课程开发的成功例子。至于微观课程(单元结构或题材结构)的开发,隐性课程(如通过校园、教室布置,

重大节日、纪念日宣传,墙报、广播、历史橱窗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开发,教师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师课程理论水平的提高与课程意识的增强,已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