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教育过程的层次性原则

任何教育过程都是一个渐进性、累积性的过程,因此,在教育实施中, 必须严格划分和准确把握其层次性,这是历史教育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从大的方面分,历史教育过程的层次性包括内容层次和水平层次。前者

主要指内容的数量、范围,后者主要指质量的高低。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学生心理水平发展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不同。不注意教育过程的层次性,是不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的。

有一位刚从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上第一节课

《原始社会》前,作了充分的备课。上课时,他离开了历史课本,大量补充了考古发掘材料,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情况,从社会组织状况,讲到生产情况,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概念,诸如旧石器、新石器,生产力、生产关系,族内婚、族外婚⋯⋯结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不但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反而被一大堆名词搞得稀里糊涂。这个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类似情况在历史教学中是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的。有的教师上课内容太深,名词概念一大堆,学生反映听不懂。有的教师上课内容太浅,总是讲些历史故事,学生反映没水平。这都是因为教师没能准确把握教育的层次性造成的。因此,层次性原则要求我们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水平。

层次性原则首先要求把握内容层次。这方面,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时, 都注意到了。例如讲北伐战争,小学历史选择了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两个主要战役,通过“铁军”的战斗故事,反映叶挺等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给学生以教育。初中历史则完整地介绍了北伐的目的、过程、结果,要求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北伐战争的内容,掌握基本历史事实,并初步理解其意义。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要求更高,不但要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史料,在要求上也更高,要引导学生分析北伐胜利进行的原因和北伐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中间,既包括有内容的不同层次,也包含有水平的不同层次。

层次性原则更多地是指水平层次。举例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在初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主要通过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了解,灿烂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初二年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主要通过对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的了解,对无数志士仁人反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

同样,在能力培养方面,层次性的要求也十分明显。上海编制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各年级的能力培养要求体现了这种层次性。例如,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初一年级为“初步学会概括历史事实,能在课文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点,能按要求把相关史实归类”;初二年级为“初步学会在听课和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重要的史实, 找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初三年级要求“初步学会对比相关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这样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水平层次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适应历史知识内容的特点,就能取得教育的优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