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原则

历史教育目标是历史教育的依据,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总目标,规定着历史教育的整体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终结性要求,一般在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加以明确规定。中间层次是分年级目标或分阶段目标,规定着某个年级或某个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阶段性要求,在历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规定。最低层次是课时教育目标,具体提出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它由任课教师或教研组讨论制定。此外也有教师把相关的几节课的教学目的,再概括成一个单元教育目标。

不论哪一层次的教育目标,都必须从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以规定,这是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根据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历史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历史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国家教委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想教育方面,要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提高献身四化的自觉性,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能力培养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阶段目标,是在总目标指导下,根据每一阶段历史内容的特点,制定的比较具体的教育目标,它比总目标具体深

入一步。例如上海编制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对初一年级中国古代史的教育目标作了如下规定:基础知识部分: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国主要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相互关系(具体内容从略)。思想教育部分:①初步了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培养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②初步懂得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③初步了解阶级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树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观点;④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树立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观点,初步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⑤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懂得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⑥初步了解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初步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求新的精神,懂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高贵品质,培养不畏强暴、反抗侵略、保国为民的责任感。能力培养部分:①正确掌握历史时间概念,懂得公元前和公元后年代的计算方法、公元年代与世纪的关系,了解重要的王朝纪年及与公元纪年的关系,掌握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②初步学会识别历史插图,理解插图的涵义,并能根据插图复述历史事件,初步学会识别历史地图,了解基本图例的涵义,并能填注中国古代历史填充地图;③初步学会复述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要内容和事迹;④初步学会理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能编制历史大事年表;⑤初步学会概括历史事实,能在课文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点,能按要求把相关史实归类;⑥能初步掌握各类历史概念。

课时教育目标是在每一节课中将教学目的要求具体化,它同样包括三个方面。下面以《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课为例来具体加以说明。①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辽的建立、澶渊之盟、西夏的建立和宋夏议和。认识契丹族、党项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开发的贡献;耶律阿保机、元昊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了解历史上北宋与辽、西夏间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认识民族融合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②思想教育:通过杨门三代英勇保国的事迹和范仲淹其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教育。③能力培养:指导学生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培养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北宋在对辽、西夏战争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及澶渊之盟的影响,初步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