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传统讲述法改革的思考一、对传统讲述法利弊的认识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是讲述法(或称之为讲授法)。

它指的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过程、描绘情境、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即使结合谈话、讨论、图示、直观演示等其他方法的运用,而不改变讲授的基本形式,一般仍属于讲授型的教学方法。

对于讲述法,历史教育界历来存有争议,看法颇不一致,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讲述法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主张把发展学生的智能放在首位或核心地位, 甚至作为根本目标,“以智能为核心组织教学”,由学生的讨论取代教师的讲授。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该门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用讲述法,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①。如何科学地认识讲述法,对于改革历史教学,更新教学观念,造就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最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讲述法有其明显的优点:①可控性强。易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及其具体过程,对讲述内容随时作出适度的控制和调节,以完成教学任务。②效率较高。它可以把前人长期总结积累的科学知识用较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比较节省时间。③简便易行。讲述法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物质条件,是所有教学方法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方法。④有利于形成概念。历史概念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抽象概括,当然也就不能没有讲述。

但是讲述法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它容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难以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在许多情况下,讲述法常会形成“课课一个样,堂堂一种腔”的凝固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容易演变成注入式的教学。有的教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讲了还

① 林丙义:《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看法》,《历史教学问题》1982 年第 4 期。

不懂,不讲怎能懂?”于是常常是以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为满足,即使安排发问,组织学生活动,也是完全纳入教师讲这一轨道,很少考虑学生学的一面。这样天长日久,学生势必养成一种依赖习惯,自然谈不上独立钻研、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了。

历史教学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点和归宿。但是,智力和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是学生认识客观历史世界的思维材料,很难设想不通过教师的必要讲述,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运用知识中发展智能。因此,“以智能为核心组织教学”,以学生讨论完全取代教师讲述,不应成为我们进行教改的方向。

至于“一讲到底”,在一定条件下,譬如对高年级学生,对内容较多、较难的,也不是一概不能采用,但是“一讲到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按照教学过程的环节来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经历有知识的提供、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消化这三个过程,而“一讲到底”只解决了知识的提供问题, 后两个问题却未能真正解决,学生没有思考和反馈的余地,难免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单有教师的讲述,不注意学生的参与,结果学生不是兴味索然, 就是消化不良,又怎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呢?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应提倡“一讲到底”,而应坚持“以讲为主”,富有启发性的讲述方法。

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之一的讲述法,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是毫无疑义的。怎样从当前实际出发,赋予传统方法以新的内容,使之富有启发性,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