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教师的能力

教师工作能否取得成绩及其成绩的大小,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基本能力如何。对于历史教师来说,除了一般的基本能力以外,下述几种能力应特别强调:

  1. 组织和使用教材的能力。

可以肯定地说,照本宣科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善于组织、使用教材,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既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重要条件, 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前提。譬如,在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这一节中,教材简要叙述了变法的四条内容,尔后得出结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①至于变法为什么能废除秦国的旧制度,教材略而未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势必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有位教师用列表的方法,分析变法的内容,并逐条加以说明(表 13-1)。

表 13-1 商鞅变法简表

商鞅变法

内 容 废除井田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奖励军功

奴隶制世袭制

按军功授爵

建立县制奖励耕积

奴隶制分封制 弃农经商的旧俗

中央集权制

重视农业生产的新风

表中的“废”和“立”的内容,教材中虽无如此标明,但其涵义是包括的,这可说是“潜台词”,如果讲课时不明确揭示出来,就难使学生得出“秦国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的结论。现在教师对教材这样一分析讲解,不仅使学生当堂记住了变法的四条内容,明白了变法的实质,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迅速提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由于其职业所决定的特殊要求,必须具有准确而迅速提取知识的能力。有位教师讲南宋钟相、杨么起义,讲到钟相领导的起义军大败敌人,建立政权,取名为“大楚”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为什么北宋李顺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称为“大蜀”,而南宋农民政权却又称“大楚”?教师热情地肯定

① 见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5 页。

了这位学生积极思考、好学善问的精神后,当即补充了如下解释:因为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主要活动在洞庭湖一带,这一带是古代楚地,所以钟相的政权取名为“大楚”;李顺起义军是在攻下成都后建立政权的,成都简称蜀, 所以他们的政权便以“大蜀”命名。不难设想,如果这位教师缺乏相应知识, 当需要时不能迅速提取,就会给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迅速提取知识的能力并不能靠一时的灵感。它首先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这些知识必须熟练掌握,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其次要有思维的敏捷性作保证。

  1.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善于清楚明白、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现象。历史学科这种“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教师无法运用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来使学生感知过去了的历史现象。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述为其基本形式。因此,历史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好的历史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符合准确、形象和逻辑要求。准确,就是科学性,即观点正确,概念确切。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客观历史事实表述清楚,其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观点应是鲜明、正确的,对每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经过、结果、性质、评价等,所选用的词汇和语言也应是准确肯定的。语言的准确还反映在概念的表述上,如若把凡是办洋务的人都说成是“洋务派”,这就混淆了不同的历史概念;同样对“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性质这一概念,不能笼统地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应该讲“‘五四’运动后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具体历史过程, 它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生动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史实,既是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的途径。例如,为使学生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控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有位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道:“条约中规定中国要拆除大沽口的炮台,这就等于拆掉了中国的大门;条约中规定各帝国主义可以沿着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沿线驻扎军队,这就等于从中国的大门口到住屋门口都驻上了外国的军队;条约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于‘界’内驻军,这就等于在中国的住屋后边又架上了机枪。同学们想一想,中国的清政府不是就这样完全被置于各帝国主义军队的控制之中了吗?清政府从此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

地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逻辑思维完成的,因此,分析、归纳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时,教师的语言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富有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把课讲得论旨明确,条理清楚,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历史知识,进而也才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好的历史教学语言的第二个条件,包括清晰正确的发音,起伏多变的语调和受到合理控制的音量、节奏、速度等等,而且还要伴随着一定的面部表情和体态手势等。

强调语言表达能力,是与哗众取宠、喧宾夺主有严格区别的。运用教学语言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为其目的。如果言过其实,哗众取宠,本想激发学生情感,实则适得其反。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一课时,为了揭露西欧殖民者掳掠黑人,卖作奴隶的罪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段殖民者如何把孤身行走的黑人套上麻袋劫走的情节;为了突出非洲人民此伏彼起的反帝反殖英勇斗争精神,用高昂的语调朗诵道:“非洲,你怒吼吧!尼罗河,你控诉吧!”如此教法,有许多不当之处。第一,将人套上麻袋劫走,是电影《海囚》中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贩卖人口的情节,把它移植到非洲,毫无根据;第二,脱离了对具体史实的分析,孤立地用朗诵来表达感情,也使教学显得无力;第三,过分的、远离实际的思想教育,打动不了学生的心,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感。

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勤奋实践,千锤百炼,是可以掌握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般的方法是:学点语法、逻辑和修辞;观赏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和精彩对话;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表达技巧;经常检点和纠正自己的不妥教学用语,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结合起来。

  1. 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不亚于教材的组织使用和语言表达。同一位教师, 由于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善于贯彻启发式,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又一种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总是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让他们自己学会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做,能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他们对智力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理智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习惯。

在启发原则下,历史教学最普遍、最经常采用的有叙述、谈话、讲解等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原有知识与智力水平等具体情

① 潘辑熙等:《遵循规律,细致入微,学习时宗本老师讲授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艺术》,《历史教学》1981 年第 11 期。

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之互相穿插、有机结合,以便最有效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在不违背基本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不仅允许而且应该因人因地制宜,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这里重要的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彻底改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陈腐教学方法,使我们的青少年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思维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教师要重视抓好三点:一是传授知识、技能。提倡创造性教学,不是排斥知识、技能的传授,应该肯定,它仍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不断追求新知”,也还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培养智力能力。其中重要的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积极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加强实践环节。思维是启发式的灵魂。教学方法选用得当与否,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要通过实践,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某一种思维方法,它是综合多方面思维的一种方法。有的心理学家称它为集合性思维,还有的叫密集型思维。其实,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对学习历史来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原来培养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能够做到的。

  1.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能力。

练习,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又是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历史教师是否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智力活动的训练,关系到学生形成学科技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能力,一般体现在对练习题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上。习题内容应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必要技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习题设计类型应多样化。比如,以填空题训练记忆;以判断题和选择题开阔视野和训练思维的敏捷、果断;以改错题训练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本质理解;以名词解释题训练对历史概念的完整表述;以填图题训练空间观念的正确性;以列举题训练归纳、比较的能力;以史料分析题训练观察问题的观点与方法;以问答题训练综合分析、论证等能力。练习题要难易适当,循序渐进,学生经过努力思索能够回答,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师的这种能力,还表现在能不能使学生通过解题,学会和习惯于检查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论证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性,养成对思维等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

  1. 思想教育的能力。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当然也是上好历史课的

要求之一。因此,它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一项能力。

从内容上来看,历史教师主要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等方面。历史课的思想教育,不是外在的附加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基本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理性升华,两者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历史教师的思想教育能力,主要就表现在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进行教育。即使需要进行说理教育,也应恰如其分,紧扣教育目的和内容,最好采用“画龙点睛”的方式,在关键处点上那么几句,让学生有所触动,从中得到启发。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而且应该联系实际,但这种联系必须从教材的中心内容和内在因素来考虑,不应该也不允许离开教材内容泛泛地联系实际,否则,势必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说教。在某一历史人物、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上应进行何种思想教育,要把握突出点。面面俱到,反而效果不佳。

总之,历史教师的思想教育能力最主要的是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只有这样,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令学生心悦诚服,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