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乡土史教学和乡土史教材第一节 乡土史教学的功效与方法

一、乡土史教学的功效

乡土史教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具体历史为教学内容的。内容一般包括有: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等。开展乡土史教学,既是对通用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也是贯彻“由近及远”教学要求的实际措施,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周围尽是过去事物的遗迹,如果能够看到它,哪怕是局部看到它,如果能直接接触它,感觉它,对于发展爱护历史,并且主要是爱护祖国的情感有很大的意义。为了帮助儿童感觉过去,教师叙述整个祖国历史时,应当在可能的地方使其中具有地方史料,仿佛以插图说明似的。”

①这种插图似的说明,将会在学生的情感上时时起伏波澜,久久不能忘怀。

实践表明,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可能凭空产生,往往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爱国志士,他们的爱国之志与恋乡之情总是紧密相连的。乡土史的内容包含着许多当地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及其光辉业绩,他们的嘉言懿行,对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增强爱国情感,会有很大感染作用。譬如《浙江乡土历史》一书中,列述的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北宋抗金名将宗泽、杰出学者沈括、爱国诗人陆游、思想家黄宗羲都是浙江人,学生学后会为本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这么多的英雄豪杰、著名人物而感到自豪,从而激起热爱家乡之情。只有使学生了解、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情,也才能激励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基础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适应家乡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存在问题不少,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必要的实践活动。乡土教学内容是当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生活的实际反映,加强乡土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学生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必将大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实践和发展相统一的新天地。这对于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往往兴趣浓,接受快,易于认识,对枯燥的、结论式的东西,常常是反应呆滞、囫囵

① 卡尔曹夫:《小学历史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183—184 页。

吞枣。作为讲授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历史教学,重视生动、形象的事物,更有助于提高、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使他们逐步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乡土史教学具有这方面的独特功效。

  1. 理性知识的感性化。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既不能重演,又无法实验,尤其是某些历史概念、结论、规律,单凭口头讲授,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第 1 版)第一册第 6 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上万年过去了,祖国境内的氏族逐渐繁荣起来,先后出现了各民族祖先的氏族。”作为全国使用的统编教材,采取这类概括性叙述,当是无可非议,但在教学时却需遵循人们认识过程的一般原则,由感性到理性,以便于学生具体地感知和理解。乡土史教学可以将统编教材中某些知识从比较“遥远的”、“全国性” 的,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实, 做到理性知识的感性化。譬如,上海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若能运用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材料,说明距今 5000 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同样过着母系

氏族公社的原始生活;距今约 4000 多年的上海县马桥遗址,又说明已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统编教材上的这段结论,又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进而懂得“氏族繁荣”的普遍意义。近十几年来,长江下游的苏南和安徽、浙江、台湾、福建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文化,如嘉兴马家浜、安徽薛家岗、江苏昆山陈墓镇、福建昙石山、台湾凤山象鼻头等遗址。在教学中补充运用这类材料,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中国原始社会的认识。

  1. 国情教育的具体化。

进行国情教育,应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对国情的了解,只能是先小后大,先个别而后一般,逐步扩展深化。因此,把乡土史教学作为国情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对乡情的了解,继之对县情、省情,直至国情的了解,从中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建设的变化发展和美好远景,并且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等基本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1. 实践活动的社会化。

乡土史教学的明显特点在于其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并同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联。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实际,脱离实践活动的弊端,而且还为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乡土史写的和讲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及事物,是当地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概况。结合乡土史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一则可以促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兴趣,开

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则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正视现实,关心家乡,引发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此外,由于学校教育活动与当地建设实际的息息相通,也能促使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方面更加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培养,共同担负起育人的重任。

  1. 教育内容的生动化。

乡土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丰富而有活力的因素。它可以通过看、听、问来进行学习,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双向交流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便于联想,激发兴趣,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上海有一所中学在开展乡土史教育时,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有关教材内容,专门组织了一次革命遗址的综合考察活动。他们沿着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分别瞻仰了“五卅烈士流血处”,考察了劝工大楼,访问了当年谢晋元将军抵抗日军的战场——四行仓库,参观了党的一大会址和展览,又到了《中国青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旧址,瞻仰了邹韬奋故居、周公馆、中山故居等。师生一天中参观访问了 14 个革命纪念地,对上海的革命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在一天中只乘过一次公交车,其余都是徒步行走。参观结束时,许多学生非常疲劳,脚都抬不起来,但他们认为这一天很值得,“懂得了革命的艰难历程,感受了先烈的奉献精神”。可以想象,学生由此受到的生动教育,对他们将来建设上海、振兴中华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