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的类别及其结构

任何学科体系都是由该学科的一系列知识的代表物概念、规则、原理、策略所组成的,而规则、原理、策略又都是由概念构成。因此,学科体系又可称为该学科的概念体系。近 10 年来,我国历史教学界对历史学科的概念作了非常出色的研究,概言之,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研究类型:

一是对概念作形式逻辑的划分,如具体历史概念、抽象历史概念;历史事实概念、历史理论概念;历史概念、一般概念;单独概念、普遍概念;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相对概念、绝对概念等等。

二是对概念作历史特征的划分,如政治概念、经济概念、军事概念、文化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人物概念、事件概念、文物典章制度概念等等。

三是对概念作外延关系的划分,如纵向概念,即该概念的外延有纵向发展关系的概念。例如,人的外延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康有为的外延有百日维新时期的康有为、立宪时期的康有为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康有为等。横向概念,即该概念的外延有横向关系的概念。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有英国式的、美国式的、法国式的、中国式的等等。纵横向概念,即该概念的外延既有横向关系,又有纵向关系。例如,社会制度,其外延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概念在历史的发展中既是一种更替关系,又可以并存于同一时代中,甚至还有跳跃关系。同样道理,在史学中,地主、农民这样的概念的外延也有这种关系。

另外,许多专家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历史知识的特点,如过去性、现实性、具体性、阶段性、系统性、时序性、综合性、思想性、革命性、科学性、发展性、因果性等等。

对历史知识的上述研究,无疑为研究学生学习与掌握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成果,开拓了思路。如果按照心理学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对历史知识作完整的分类和建构,那么,以历史知识的内部矛盾及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分类线索,无疑是较为理想的,因为这种结构既符合史学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类结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在知识特征的分类中,后一种知识总是较前一种知识来得抽象和概括,因而后一种知识总是在前一种知识掌握到一定质量的时候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并且还要再运用到前一种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练习才能真正地、具体地被掌握、巩固。因此,如果说史实

知识可以根据其重要性,分别被掌握到记忆、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话,那么史论知识至少应掌握到理解层次,其中最基本的、重要的还应掌握到应用层次;而史法知识,则应掌握到应用层次,并成为学生自动化的行为(含思维) 方式。第二,较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大纲与教材、教参中,史论知识和史法知识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是隐含在教材的叙述中,这给我们确定知识结构造成了困难。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我们必须做好两步工作,一是确定应当使学生掌握哪些史论知识、史法知识,二是根据教学进程分别确定这些知识应当处于什么掌握层次、教学目的最终达到什么层次。

显然,这项工作是困难而细致的,但这确实是一项为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更为顺利和扎实所作的知识分类与建构工作,是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一体化考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