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领会诠释能力

领会诠释能力指的是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技能去了解未学过的历史情况,获取新的信息,并由此在主观上形成新的客观历史状况或过程的阅读、观察、理解和判断能力。

这部分能力形成的基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使其逐步能在各种相应的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和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获得认识新情景、理解新问题的能力,为处理新情景、解决新问题作好准备。从非认知的角度看,通过这一能力的训练,要使学生逐步察觉历史知识、技能的有用性,体验其力量,产生历史学习将使其头脑更深刻、充实的情感,萌发历史学习是自己成长之必需的动机。

  1. 能按给定的要求,整理性地思考各种相应水平的历史材料,弄清其基本面貌,并作出必要的解释。

这个能力要求学生在接触历史材料时,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去理解材料外部的、宏观的、表面的信息,能读懂材料,知道材料的基本价值。(1) 能明确指出某历史材料是属于“第一手”的材料,还是经过转手的材料。

例:下列材料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来说都是有用的,请指出其中哪几个材料是证明这一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的第一手材料?说明你的判断。

材料 A:越王勾践剑。(出示图)

材料 B: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出示图)

材料 C:考古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殷墟部分青铜器进行了分析:

器物名称

铜%

锡%

铅%

好连体甗

84.71

11.85

1.80

好大型盂

82.02

11.93

4.42

司母辛大方鼎

83.6

12.62

0.50

(2)能准确识别对历史的叙述、描绘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例:下列各句有的是对历史的叙述、描绘(A),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

和评价(B),请予以识别。

①劳动创造了人。 (A B)

②在半坡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刻有符号二三十种,最常见的有二三种。

(A B)

③《天工开物》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A B)

④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A B) (3)能正确注疏和校勘历史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关键的知识。 例:阅读下列材料,对划线部分作出简明的注释。

驻华各国水师提督为晓谕事:照得目下北省团匪作乱各国之所以调兵进京者,不过为救援各国人民起见,并非另有他意。兹当拔队进京,如有团匪或中国人民敢于阻御者, 定即痛加攻击;苟不阻拒,亦断不侵犯地方。⋯⋯

(引自 1900 年 6 月 20 日联军《大沽宣言》) 例:为下列材料作标点,并指出其错误之处。

高祖时为胜(陈胜)置守冢于砀至今血食(杀牲祭祀)王莽败乃绝

(引自《汉书·陈胜传》)

  1. 能按给定的要求,提炼性地思考各种相应水平的历史材料,指明当事者的主要观点、基本立场和根本意图,并作出必要的解释。

上一个能力训练为进一步探究历史材料内部的、微观的、深层的信息打下了基础,要真正掌握历史材料,还必须作由表及里的信息汲取工作,还必须进行“锣鼓听音、说话听声”的训练,深化捕捉信息的能力。换言之,这一能力的训练,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能力。

  1. 能从历史材料中全面认识当事者的主要观点或论点。例:阅读下列材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那就有)恶(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颠覆),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①请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②这段话当出自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1. 能从历史材料中深入地抽象出当事者的基本立场或出发点。例:阅读下列材料。

汉初,大臣刘敬对刘邦说:“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送)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引自《史纪》卷 99)

刘敬提出的是什么办法?他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1. 能从历史材料中逻辑地推断出当事者的意图或目的。例:阅读下列材料。

英王陛下政府对于未来的焦虑与关心并不低于法国。因此,英王陛下政府觉得—— 而且毫不怀疑法国政府也会觉得——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避免爆发战争⋯⋯对英王陛下政府来说,已经准备好而且确实急于全力支持欧洲保持和平的任何行动。但是⋯⋯

还不可能在军事上承担新的义务。⋯⋯使人极端怀疑 能否指望俄国作出任何巨大贡献;⋯⋯法国政府应该同意与英王陛下政府联合起来,同心协力⋯⋯

(引自《1938 年 4 月 28~29 日英法会谈第三次会议记录》) 根据历史事实和上述材料,说明英国政府在会谈中的基本立场和目的。

  1. 能按给定的要求,扩展性地思考各种相应水平的历史材料,发现其同

某些史实的各种关系,并作出必要的解释。

在认识历史材料和利用历史材料之间还有一个中介环节,那就是善于发现历史材料同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懂得历史材料的使用价值——有用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历史材料同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例如史籍中“履贱踊贵”的记载,不仅反映了晏子的个人情感,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严刑峻法;希特勒宣传机器所提造的许多谣言和“新闻”,虽然不反映事实,却可以用来证明法西斯的狡诈。善于发现历史材料同客观历史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要有历史的眼力。

  1. 能直接理解历史材料的主要特征,发现其同某些史实的联系。例:阅读下列材料。

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蓰(五倍)。虽暴横(官府暴敛横征),尚可支持。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五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都折本。

上述材料有助于说明什么问题?请说明你的回答。

  1. 能多方位地把握历史材料的主要特征,发现其同某些史实的联系。例:阅读下列材料。

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曰:“回益(进步)矣。”仲尼曰:“何谓也?”曰: “回忘仁义矣。”曰:“可(对)矣,犹未(还不够)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神色突变),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坠肢体(把肢体看作不存在),黜聪明,离形去知(使精神离开自己,思想处于空白状态)⋯⋯”仲尼曰:“⋯⋯而(你)果其贤乎!丘也从而后也。”

(引自《庄子·大宗师第六》)

这则材料可以说明什么?

  1. 能深入地推论历史材料的主要特征,发现其同某些史实的联系。例:阅读下列材料。

(达拉第)陷于失望的深渊,精疲力尽,完全被搞垮了,当新闻记者在摄政宫饭店问他对这个协定(慕尼黑协定)是否满意时,他说不出一个字来,一声不响地跌跌撞撞地走出去了。

(引自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

如何解释达拉第的这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