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教育中的美育

  1. 历史教育中的美育内容。

历史教育中的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形成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历史美。

  1. 自然美。自然美就是自然领域的美,它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美,比如崇山峻岭,奔腾江河,清风明月,莺歌燕舞,莽莽的黄土高原,河流纵横的水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美,比如雄浑的长城,蜿蜒的大运河, 阡陌纵横、桑柘成林的田野。历史美中的自然美,能够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赞美人类创造新生活的力量,激发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灵感。

  2. 社会美。社会美就是社会领域的美。社会美是历史美的主体。在历史长卷中,各民族之间,各国之间,有时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驼铃丁当的“丝绸之路”、乘风破浪的郑和船队,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但有时却又是刀光剑影、兵戎相见。鸦片战争的炮声,甲午海战的风云,拉美独立的号角,非洲丛林的战鼓,侵略与反侵略的搏斗,使人惊心动魄。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走着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人民群众及其代表人物的进步要求受到的种种挫折,给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蒙上了悲剧色彩,陈胜、吴广的壮举,斯巴达克起义,巴黎公社革命,戊戌变法的失利,使人荡气回肠。而当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 正义战胜邪恶,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时,又会使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上某些喜剧色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悲剧美和喜剧美,是历

史的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给后来者一种战斗的激情、奋发进取的力量、百折不挠的精神。

而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历史的社会美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孟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闪光的语言,美好的心灵,灿烂的人生,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1. 艺术美。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着艺术作品。原始人类洞穴中的壁画、岩画,半坡氏族时期的人面网纹盆等,清楚地表明,人类从它产生开始,不但热爱生活,也热爱艺术。在人类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作品。从传说中的黄钟到战国的编钟,从宫廷的雅乐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舞,从远古陶器上的刻画、青铜器上的图案,到《清明上河图》、

《蒙娜丽莎》,从古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到莫高窟的佛像,以及屈原的《离骚》,两汉的赋,李、杜的诗,苏、辛的词, 宋元的曲,明清的小说⋯⋯数不清的艺术作品,构成了历史教育中的艺术美。

历史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流动性,这是由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个特点在艺术美中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的时代特点。艺术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到时代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所属的时代精神和人物风貌,使后人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从中认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和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国陶塑艺术中的两个典型例子。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数量、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一个时代。7000 余个真人一般大小的武士陶俑, 500 余匹陶马, 130 余辆战车,真实的军阵排列,形象地再现了秦王嬴政威震宇内、统一六国的恢宏气势,反映了秦国经商鞅变法以来,“兵革强大, 诸侯畏惧”,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力量,生动地告诉人们,秦王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是必然的,从中显示出一种雄壮美。同时,武士神情中流露出的某种压抑与忧戚,也反映了秦王朝的尖锐的社会矛盾,预示着它命运短暂的必然性,显示出一种悲伤感。一“壮”一“悲”,正是艺术品所反映的时代的真实。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唐三彩,反映的是另一种时代风貌。它色彩斑斓, 品类繁多,相当全面地再现了唐代的世俗生活,烘托出了豪华浪漫的盛唐气氛和开拓进取的唐人的精神面貌。那千姿百态的人物,不论是文武侍卫、歌舞乐工、贵妇仆人,个个丰满健康,欢乐自信。那神态各异的马、骆驼、狮

子、鸡、鸭,也都是充满勃勃生机。那玲珑的楼、台、亭、阁,精美的杯、盘、盂、瓶,件件流光溢彩、生意盎然。唐三彩陶塑以其积极浪漫的情调, 活泼动感的造型,显示了一个奋发向上的时代和一个充满开拓活力的民族, 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秦兵马俑和唐三彩,恰似一面多棱镜,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秦代和唐代不同的社会精神,不但能帮助人们具体地了解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而且能使人从中得到各异的美的熏陶和感染。

  1. 科学美。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偏见,认为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和情操教育的任务,而忽略了科学教育中的美。因此,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美的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一个重要原因是靠美育的熏陶。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对美的追求是科学家进行探索的重要心理因素。开普勒说他以难以相信的欢乐心情欣赏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中的美不仅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心理动力,而且可以启迪创造,成为指引发现真理的光辉。

美学指出,科学中的美存在于三个方面:科研对象的美、科学实验的美和科学理论的美。历史教育中的科学美,概括地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发现本身美的价值,一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求真品质的美的价值。

科学发现本身,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及科学创造的美。战国时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两部书,记载了恒星的位置,后代天文学家根据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整理成的。“石氏星表”,让人体会到宇宙的奥秘与和谐。汉朝张衡制造的地动仪,能准确地报知地震的方位,使人叹服它的精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使全世界钦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同样,古代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的成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 10 个数字符号,伽利略制造的天文望远镜等等,体现了科学家的创造性、科学发现的新颖性、科学发明的艺术性,是理性创造力与自然界完美结构的和谐统一, 给人以真和美的双重享受。

而在科学研究中,人类所表现出的追求真理的毅力和胆略,则焕发着更加激动人心的美。祖冲之以惊人的毅力推算圆周率的精确数值,李时珍经历几番挫折编写《本草纲目》,布鲁诺坚持真理、宁受火刑,徐光启不顾世俗偏见而学习、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无不给人以壮丽的感受,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美。

  1. 历史教育的美育过程特点。

美育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参与美的创造。因此,美感教育的关键是进行各种审美实践。历史教育中的美育过程是和智育过程同时进行的,因此, 要实现美育,必须美化智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从中发现美,并参与创造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中的美感因素。历史知识充满了美感因

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就要求他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恩格斯曾这样分析母系氏族公社制度孕含的美:“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如何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①历史教师可以此为样板。

其次,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虽然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如果教师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使学习成为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智慧,产生一种审美的喜悦。当讲解甲骨文时,教师如果给学生观看一些甲骨文字,唤起学生的遐想,让他们经历一遍祖先创造文字的过程,学生就会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对这些古拙的文字油然产生深厚的感情,体验到创造的快感。

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找未知的答案,使学习过程更具审美创造的意味。这种舞台到处都是。以半坡氏族的人面网纹盆为例,如果仅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陶盆介绍给学生,很难产生美感。但如果知道无数历史学家、美学家、数学家都对它心醉神迷地探寻:盆上为什么画鱼?是人类艺术的起源,还是图腾崇拜的表现?为什么画的是三角形等图案?是数学的萌芽,还是某种物体的表示? 盆沿上的那些符号,是对神灵的祈求,还是原始文字诞生的信号?这个平常的陶盆就平添了不平常的神秘美,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