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多用于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由于这类内容的知识性强,情感因素少,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以简明通俗的语言,或者配上图表等直观教具,进行清楚的解析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实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等。1.释义说明。

有些历史名词和术语,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作些简明的释义和说明。例如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教师应将什么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什么是六部,分别作些解释,说明它们各自的职能及相互关系。

2.实例论证。

即是为了阐明某一历史概念的本质,用实例使这个概念具体化,揭示论证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实例论证最适宜用来讲解历史的理论概念。如讲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这一历史概念,为了揭示说明手工工场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个结论,有位教师先列举了当时民谣所说的一家制泥工场的实例:“机间宽又长,织机两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二百小姑娘。⋯⋯姑娘多灵巧,织毛太辛勤。⋯⋯外面一间屋,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敢怨辛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工场备汤饭,饮食全在此。又有一大厅,五十修剪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呢匠,整呢折成匹。”这则民谣形象地说明了手工工场完全不同于封建作坊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具有的本质特征是规模大,分工细,资本厚。它雇用了大量工人,包括妇女和儿童,进行残酷的剥削。 通过实例论证手工工场采用的是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即工场主(资本家)出资本,工人受雇出卖廉价的劳动力。

历史教学中所运用的实例论证结构一般是:先提出结论,后举出典型事

例进行说明,再以事例的说明来论证结论,最后概括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3.分析综合。

分析,就是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或部分,给予具体的说明;综合,则是把从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分解出来的各个因素或部分归纳起来,作出整体的结论。分析与综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统一体,是一个思维的两个方面。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为了综合就必须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也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总体认识。

譬如,讲解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首先就需要对战争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个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冲破宿命论的精神枷锁,号召人民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第一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把斗争锋芒直指秦王朝统治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起义军队伍由开始的 900 人,发展到几万人,最后壮大到几十万人;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秦王朝)。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并得出结论: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一般来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分析与综合,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先分析,后综合,即先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得出结论;二是先综合, 后分析,即先提出结论,然后依据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再回到结论。

4.比较对比。

比较比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历史环境中所具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比比的是表面相似、性质对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差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来进行比较和对比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很多的。在选择运用时,要善于发现和把握两点:一是彼此之间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例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北宋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南宋钟相、杨么的“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粮”,都是农民起义提出的纲领或口号,通过比较其共同特征和各自特点, 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斗争水平的日益提高,反对封建统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明确,这样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也会深刻些。二是同一属性、同一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国家与国家、社会制度同社会制度、不同类型国家的社会职能等等。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为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的同一属性。通过比较,不仅可以认识不同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征,而且可以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学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则可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一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