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代的历史教育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开始向资本主义教育过渡。历史教育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近代化的进程。著名的维新派学者康有为、梁启超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关于历史教育的思想与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898 年 7 月,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一文中提出,各乡应设乡立小学,

学制为 8 年。开设的学科主要有文、史、算学、舆地、物理、体操、歌乐。

各县应设县立中学,学制分初等科 2 年,高等科 2 年,也设有独立的历史学科。历史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列入普通教育,并定为中小学必学课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

梁启超也很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在 1902 年的《新史学》一文中,

他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他认为学习本国史实为全国人民刻不容缓的大事。梁启超在比较了中西历史教育之后,列举中国历史教育之六大弊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新”。因此,他认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救”。于是他高举着社会进化论的大旗,走上了改造历史教育的道路。

梁启超按照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看成是运动、发展的,其中又有可以探究的公理、公例(即历史哲学),即含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论点的提出,是他对近代历史学,也是对近代历史教育的一大贡献。进化论的历史教育观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观念,成为历史教育近代化的思想武器。20 世纪初期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育专著,几乎都持这一观点。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封建的历史教学,是没有专门的教科书的。“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著作,是供一切人阅读的史籍,而不是专供教学用的课本。梁启超在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方面,也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提出以下几条原则:一要考虑编著历史书是“供何等人读的”;二要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三要对史学范围重新规定;四是编撰务求客观;五是结构务求精悍。1922 年,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组会议的提案——《中学国史教本改进案并目录》中, 提出了教科书的改造方案,并附有 200 课目录。从目录可以看出,他试图用文化史代替政治史,用纵断史代替横断史,并将本国史分成年代、地理、民族、政治、社会及经济和文化六大类。

梁启超又是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各科教学法的教育家。他在批判封建的教学法的同时,又介绍了西方进步的教学法。他本人教学实践的时间不长,却极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教学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以“趣味”组织教学。梁启超宣称“趣味就是一切,一切为趣味”, 尽管有失偏颇,但其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2. “海潮狮吼”式讲授法。也就是古今中外广征博引的教学方法。(3)札记批答法。梁启超要求学生多读书,作札记,然后由他批答,借

此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师生共同研究法。即运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梁启超以社会进化论为武器,对中国封建历史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进。

概括起来大致有这几方面:第一,对历史研究与教育目的确定了新的认识; 第二,初步确定了近代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宗旨和内容;第三,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教学方法;第四,教学心理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应该说,这些都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步要求,从而促进了科学与民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