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课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讲述法

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既不会重演,又无法实验。要把过去了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并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开展思维活动,获得正确的历史概念,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述生动形象、具体正确。唯有生动形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唯有具体正确,才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确保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就此说来,所谓讲述法,就是教师依照教材内容用生动的语言,连贯地讲授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等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进行想象,开展思维,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基本讲授方法。目前它仍是中学历史课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述法又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不同的历史教材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述方法。1.叙述。叙述就是按照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 具体而有条理地对某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情形进行有头有尾、有起有伏的讲授。

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叙述被运用得比较广泛,适宜于讲授多种历史内容。一般来说,凡属重大的运动、起义、战争,有事实经过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重要人物活动等,都可采用叙述方法。

叙述是以再现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情景和前后进展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具有动态性和完整性的显著特点。其主要作用在于说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发展线索,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为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奠定良好基础。

叙述的结构,大体上由开端、情节发展、高潮、高潮下降和结局五个部

分组成。其中以开端、高潮、结局最为重要。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从某一历史事件的开端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随着历史情节的起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促使学生急于想知道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结果,让他们在激动和渴望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和最后的结局。这样,学生在情感上、认识上将会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运用叙述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紧扣教材。有叙述就会有铺展,但切忌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允许适当补充史实,但要注意史实的典型性和科学性。

第二,具体鲜明。对过程发展的基本史实,力求具体清楚,呈现鲜明的动态情景。对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或其他方面,都要从它的条件、地点和时间的统一性出发,反映某一历史的个性。例如,当叙述农民起义开端的原因时, 不能只是千篇一律地讲“剥削、压迫加重”、“统治阶级腐朽”,而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分别以史实来反映各次农民起义的具体概况和特点。同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叙述,也不应笼统地重复“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等空洞语句。

第三,富有情感。当叙述民众的悲苦生活时,语调要低沉、压抑,以示同情之心;当叙述反抗压迫或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时,语调要激昂、热烈, 加以讴歌;当叙述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家、思想家以及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时,语言要亲切、赞美,以示敬重;当叙述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时,语言要表现出蔑视和抨击,以示憎恶之情。

第四,分清主次。历史事件过程的许多情节有主次之分,两者不是简单的直线式发展,而是互相掩映,曲折有致。教师在叙述时,要主次分明,突出重大情节。如叙述中法战争的过程,就要突出“镇南关”这一情节。

  1. 描述。

描述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情景场合、地理环境、外貌形象或行为事迹进行绘声绘色、生动细致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

描述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或通过语言集中展现某一历史情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在大脑中留下具体、逼真的“痕迹”。然后,通过“痕迹的联结”,引导学生想象,再现过去了的历史映象, 进而展开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活动。描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时代感。

历史教学运用描述,不仅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地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有位教师讲淝水之战时,在对前秦和东晋两军隔水相峙时的双方心态表现和决战过程作了一番描述后,接着问道: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东晋能以 8 万兵力击败 10 倍于自己的前秦? 引导学生分析晋胜秦败的原因,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描述具有较强的感染作用,因此也能收到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如

《戊戌变法》这节课,教师可先讲维新派实行变法,顽固派发动政变,再列举史实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政变发生的当天中午,谭嗣同正在自己的家里同梁启超共同商讨对策。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神态自若,毫不慌张。梁启超反复劝他一起出走,可是他执意不肯。后来又有一些人劝说谭嗣同外逃,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 无不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唤起后来者的觉醒。9 月 24 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抚今追昔,神情坦然,从地上拾起煤渣,信手在牢房的墙上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 月 28 日,年仅 33 岁的谭嗣同慷慨就义。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强盛,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段描述,可以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还可以配合直观教具进行描述,使学生形成的历史表象更鲜明, 效果更好。譬如,以人物的外貌、容颜、发式、服装、装饰以及内心情感行为等来说明各主要民族和不同阶级、阶层的特点;以住宅和环境(包括城市、村庄、地理风貌)等来反映不同社会和不同民族的生活;以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及劳动工具的特征等来说明各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还有关于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生活事例,关于阶级斗争的若干形象,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官员形象,关于各个历史时代的军队和武器、兵种、作战形式的形象, 关于各个历史时代交通工具的形象,以及我国历代的壁画、石刻等,如能注意搜集运用,必将大大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为描述增添色彩。

要使描述收到预期的效果,还需注意下列四点:

第一,围绕教学目的。描述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但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不能为描述而描述,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第二,选择典型材料。历史上的人物活动是由众多的细节综合而成的, 但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任何详情细节都进行描述,而要选择足以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映象的典型材料,为形成正确历史概念提供条件。

第三,明确指导思想。对没落阶级及其代表者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情节描述,主要是揭露、说明他们的反动性、腐朽性和寄生性,避免低级庸俗、客观主义的不良倾向。

第四,重视学生实际。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课外阅读等情况,应该有所了解,以使描述能为学生接受。

  1. 概述。

对某些虽属次要却关系到历史全貌和发展线索的,又是学生应该一般了解的历史史实,可采用概括讲述的方式。这样既可使线索清楚,又能使重点突出。

概述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地、具体连贯地、有条理地说明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关联。它不需要像叙述那样详细完整、有具体的发展情

节,也不需要像描述那样生动细腻、有具体的情景和鲜明的形象,只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就可以了。

在教学中,叙述、描述和概述常常是互相配合运用的。某一章节的教学是如此,某一大目的教学也往往如此。如以中国历史《中日战争》一节为例, 该节有两个大目,其中“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一目宜用概述,“中日战争” 一目宜用叙述,而战争过程中著名的“黄海大战”则可用描述(配上“黄海大战”图)。这三种方法又是相辅相成的,即在叙述中不可能没有描述,在描述时首先要依靠叙述,而在叙述前后又往往需要运用概述。虽然三种方法在讲述时各有侧重,但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具体的历史事实,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