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教育中的智育

  1. 历史教育中的智育内容。

智育即智能教育,它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历史认识能力和培养历史学科基本技能三方面内容。

  1. 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教育中的基础知识由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两部分构成,具体说包括基本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和基本历史规律三种。

①基本历史事实。具体、真实的历史事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掌握基本史实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历史事实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具体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历史事实的四个基本要素就是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

历史时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即时性,比如 1911 年 10 月 10 日爆发了武昌起义。二是时间的持续性,即时间的长短,比如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 年到 1945 年。三是时间的顺序性,即时间的先后,比如南朝的四个王朝顺序是宋、齐、梁、陈。在时间的顺序性中,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前后相随,紧密联系,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一种系统的历史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

历史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空间,比如山顶洞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另一种是变化的空间,比如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太平天国北伐的经过。后一种实际是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结合,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空间。

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历史事件及其进程,是组成历史基本事实的主体。

它们和历史时间、空间都属于具体的历史知识范畴。

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历史概念能使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知识,因而是历史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历史概念性质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事实性的历史概念和理论性的历史概念两种。事实性的历史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史实的概括,根据其内涵的大小又可分为简单的历史概念和复杂的历史概念,旧石器、母系氏族、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等等是简单的历史概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是复杂的历史概念。理论性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概括,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阶级、国家等等。

③基本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的反映。它指明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内在联系, 乃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历史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形式,经过对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例如“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规律的形成,必须通过对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才能得出。历史规律的教学,从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看,属于德育范畴, 但从历史知识的构成看,又属于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认识能力。历史教育中的智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构成历史认识能力的主要内容。历史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要求在发展变化情况下认识客观事物。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科学地认识历史,而历史教学又充满培养辩证思维的材料。例如,为什么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但它又比原始社会进步?为什么既肯定元统一中国的作用,又肯定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为什么既歌颂郑成功收复台湾,又肯定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为什么既批判欧洲探险家扩张领土,又肯定他们探索新航路的功劳?⋯⋯历史是发展辩证思维的广阔天地。

思维在探索目标的方向时,既需要集中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发散思维具有求异、创新的特点,更符合历史多样化的情况,应重点培养。例如讲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不应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住有多少次改革及每次改革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把思维向各方面扩散,引出新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探讨改革的不同情况。一类是适应历史发展,促使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改革。一类是新政权建立后,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进行的改革。一类是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进行的改革。一类是统治阶级遇到政治经济危机时,为挽救统治进行的改革。还有一类是逆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改革。这样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使学生对历史上形形色

色的变法改革有深入的了解,发展历史认识能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不但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创造能力。历史教育应该而且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有所作为。例如有一位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后,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深入思考郑和下西洋出发地为什么选择在刘家港。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从浏河在当时政治、经济上的地位,造船业、农业的发达,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寻找原因,进而提出今天应充分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开展对外贸易上做出新贡献的见解。这是将对历史的认识与对现实的认识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

  1. 历史学科基本技能。历史学科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智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在过去有所忽视,当前随着教育的发展,已日益得到重视。因为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更广泛地学习。技能一般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历史学科的技能主要是心智技能,包括下列最基础的几个方面。

①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历史知识是史论结合的知识,历史材料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史料引证。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能分清史实与史论,并抓住两者的联系。

②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这是以学生的思维为基础的重要的信息处理技能,主要有归纳历史事实的技能、比较历史现象的技能和分析因果关系的技能。它们既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技能。因为从内部联系看,需要通过思维分析,但从分析技巧看,需要通过练习形成信息处理的技能。

③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这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一项技能。图表有时间带、大事年表、结构表格和形象的示意图等。编制图表既动脑, 又动手,以思维帮助构思图表,又以图表促进思维,是思维与技能的结合。

④表述历史事实的技能。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历史是一项重要技能,又称为表达与传递技能。它包括简明地表述历史梗概,形象地、有感情地表述历史情节,逻辑地、有论据地表述观点,清晰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以及编写各种提纲等。

  1. 历史教育的智育过程特点。

历史教育的智育过程,长期以来,因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因此,其过程特点表现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注重教师讲得具体、生动,学生记得牢固、全面。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固然重要,但历史认识能力和基本技能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更为重要。这些仅依靠讲授方法是无法形成的。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学会”还是“会学”?传统教学论以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为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会”——听懂、理解、记住。现代教学论以学生掌握的知识的质为目标,强调让学生“会学”——形成认知结构并实现迁移。

依据现代教学论,历史学科智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其过程是:通过由具体史实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以历史表象为基础,通过思维形成历史概念及历史概念体系;再以历史概念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掌握历史规律,形成一个完备的认知结构。

上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过程和发现过程。教师首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使教学内容是知识简化、结构科学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其次,要科学地设计教法,教材的呈现程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