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乡土史教材的体例内容

关于乡土史教材的体例内容,更是一个复杂问题。从“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收到的 28 个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推荐上报参加展评的乡土史教材来看,其中荣获全国优秀乡土史教材一等奖的有:广东省中山市的

《中山历史》、山东省济南市的《济南历史》、黑龙江省的《黑龙江省历史》

(小学)、上海市的《上海乡土历史》;获二等奖的有:《南京乡土历史》、上海市嘉定县的《嘉定历史》等 21 种;获鼓励奖的有:山东省聊城地区的

《东昌历史》等 31 种。这些获奖教材的编写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通史体、史话体、通史与史话结合体。《中山历史》就是按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通史编年体例编就的。全书共三章九节。第一章古代的香山(香邑),第一节“沙堆人”——香山人的祖先;第二节“瓦窑文化”——香山文明的摇篮;第三节香山(香邑)县的由来。第二章近代的香山,第一节鸦片战争时期香山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第二节身处异邦,心向祖国的香山华侨;第三节辛亥革命在香山。第三章现代的中山,第一节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第二节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第三节解放战争在中山。该教材的优点是: 历史脉络清楚,历史沿革分明,便于与通用教材配套使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该地区在祖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教材以史话体为主, 选取该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历史遗址、名山古迹,分列专题。一一介绍, 既突出了重点,又顾及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福建省泉州市的《泉州历史》(获全国优秀乡土教材二等奖)就是按此体例编写的,全书分为:古代泉州的开发;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泉州回族的形成;泉籍华侨对南洋和祖国的贡献;抗击倭寇侵扰;郑成功和台湾的收复开发;禁烟和抗英斗争;林俊领导的反清起义;辛亥革命在泉州;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共泉州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活动;泉州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近十年来泉州的腾飞;历史文化名人(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等);文物史迹(开元寺和东西塔、圣墓和圣友寺、洛阳桥和安平桥)。有些教材则采用通史与史话两者兼容并包的结合体,以编年为线,以人物、事件为目, 简述古代,重笔反映近代、现代史上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重大革命斗争史实。如《上海乡土历史》,就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近代、现代上海的历史概况,以典型生动的历史资料分别叙述了“鸦片战争与上海开埠”、 “19 世纪的上海租界”、“小刀会起义”、“江南制造总局与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辛亥革命前后上海的革命党人”、“西方文化与‘海派文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期的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敌伪统治时期的人民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上海的解放”等目,对古代的上海历史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四个目的内容,分别是“福泉山遗址——上海古文化的典型”、“上海地名、行政区划及城墙历史的变迁”、“黄道婆和淞沪纺织业”、“徐光启和徐家汇”。还有的教材采取以课目形式列题,一课介绍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且方便教学。如黑龙江省的《黑龙江省历史》(小学)就颇有借鉴之处,很值得研究一番。

当然,由于各地历史发展不一,史迹资料多寡有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

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各地根据所在乡土特点编排乡土史教材的体例结构、选取有关内容,只要合乎学科逻辑,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活动,似可不必强求统一。但是,作为教材来说,讲究一点教材的基本规范还是应该的。譬如,对章节内容的编排,要考虑课时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资料史迹的选取,要注重科学性与教育性;文字语言的表述,要顾及量力性与趣味性;课外练习的设计,除了安排一定的知识类题型外,更应加强自学阅读指导和考察、调查类的项目。就此而言,乡土史教材应与通俗读物、旅游指南有所区别,篇幅的大小也应适度,并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印刷精美, 适合学生学习使用。